张新超:一碗面的故事
1979年,张新超获得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生数理化竞赛的第三名,没参加全国高考就被保送到了宁夏医学院,所以选择了学医,也是因为那时正值弟弟患脚疾,辗转数家医院,耗时一年仍未能痊愈,他希望未来可以做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
北京医院急诊科主任 张新超教授
带着这种最原始的想法,张新超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大学期间,他努力认真地刻苦攻读每一门课程,最终以五年总学科成绩排全年级(届)第三、连续四年获校级“三好学生”的优异成绩毕业。1987年,经历了3年内科住院医师“三基”工作后他开始攻读心血管病学硕士学位,系统学习、掌握了医学科研方法论。1990年研究生毕业后,张新超被分配到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工作。此间的一件事令他难以忘怀,以下便是张新超所讲故事的全部。
难以忘却的记忆
1993年,我晋升主治医师已有3个年头了,在我的老师、主任医师的指导下负责两个病房共12张床位的心脏病患者的医疗工作,同时还有见习或实习医学生的临床带教工作。那一年的3月,我接诊了一个来自宁夏南部地区的女性患者,33岁,呼吸困难,腹部高度膨隆、双下肢可凹性水肿至膝关节以上甚至累及会阴部,而颜面与指端紫绀,旁边站着她的丈夫,一个看上去有40多岁的样子、穿着也不怎么“体面”,所以说不怎么“体面”是因为上身依然穿着一件我许久都没有见到的棉袄了,而且还有几处补丁,局部可见油渍,当然令我感到不怎么“体面”的主要还是棉袄外甚至没有一件外套,还有一双地道的手工布鞋。女患者基本不怎么说话,她的丈夫,话也很少,基本上是我问什么,他答什么,声音不高,但我清楚的记得他多次重复过这句话“大夫,请帮帮忙,救救她吧”。看着这样一个患者、这样一个家属,听着上面的话,我内心的“同情”甚至是“怜悯”悄悄地启动了我的职业天性,在此后的诊疗过程中格外地上心,不时地请教主任医生、查阅文献,对患者的病情有了可以说是基本正确的把握,尽管患者似乎不那么配合,甚至很不情愿地使用较贵的药。
苍天不负有心人,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利尿、限盐、补充蛋白、纠正心功能等综合治疗,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话也渐渐多了起来,跟我们讲了她以及她家里的一些事情。其实,他只比她大4岁,年轻的她和他有着在同时代近似的人生经历,中学毕业,回家务农,结婚、生子,过日子,尤其还养了十几头羊,在村子里还算很过得去,平淡、安逸、亦或是幸福。使他们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是第二个孩子出生之后不久,她逐渐感觉乏力,越来越不能胜任田里的农活,以至于全身浮肿到生活不能自理,此间,也不时地到县城医院甚至临近外省的医院看过好多回医生,但总是不能缓解病情的进展,因为看病,家里有限的农田也无暇打理,两个孩子--大的3岁多、小的不到1岁交由爷爷和奶奶带为看管,也因为看病,家里的羊大部分都卖了,原来的生活一下子变的窘迫、困难起来,为此,她一度拒绝看病,不想拖累她的丈夫和她的两个可爱的孩子,可是她的丈夫坚决地不言放弃,坚定地带着她、陪着她四处求医。专著地听她慢慢地、低声地讲着这些,我不时地看看患者,看着患者眼神里透着的对她家庭、对生活的无比眷恋,我的内心似乎已不那么平静,而是不时地被她们的朴实而又极为真挚的情感所激动、所感动,此前的“同情”情怀悄然而失。每天早交班之前,我都习惯性地巡视一下病房的患者,对她,我的关注或许多那么一点,她的早餐基本上都是一小碗小米粥和一个小馒头,而且每回都是她的丈夫坐在床边,看着她吃完,才满意地离开。我想,这样的饮食实在是有点缺乏营养了,为了她能更好的复原,我每天到医院上班都要带一个煮鸡蛋给她,希望能增加点营养,虽然她开始是谢绝的,但后来就接受了,因为,不只是我对她说“要活好,必须增强体能”“人都有难的时候,一块儿扛扛,挺过去就好了”,或许更重要的是,她骨子里还有着对新生活的期盼。
随着对病情认知的逐渐深入,治疗的效果也是意想不到的,患者的一般状况与来诊时几乎判若两人,是可以准备出院了。一天中午,我起身回家,出办公室门发现她的丈夫站在门口,我想可能是希望了解出院相关的事情,但他回应到:张大夫,我请你吃顿饭,可以吗?我一楞,赶紧推辞,他却说:你可能瞧不起我,但我想谢谢你是真心实意的,是因为你真的为患者做了很多,可以说是你救了我们全家,我除了请你吃顿饭以外,再没有更好的谢的方式了。在医院的近一个月时间,总共听到他说的话可能也没有这天一次说的多,其真诚可鉴。这样,因为我是“地主”,就带他去了医院对面的一个小饭馆,就坐,他点了一碗面,说他已吃过了,就是请我吃,我还是坚持要了二碗,哪有别人请我吃饭只有我吃而别人看着的道理。面上了桌后,我也就不客气地吃了起来,而旁边的他被我劝的只能是“陪吃”了,但却吃的很慢,但感觉吃的很香,大约吃了一半,说“吃不下了”,就把剩下的小心地移到餐盒里。待我随后跟着回到病房,却看见她在吃那剩下的半碗面,同样地,他坐在床边,看着她吃,很开心。我驻足片刻,只觉得心里被什么撞击了一下,眼睛应该是被没有流出的眼泪打湿了的,赶紧离开了病房。慢慢走在医院花园的小路上,脑海里不时地闪现出“爱、亲情、执着、质朴、真诚”等主题词,那种感觉着实是让人回味无穷。那一刻,我也是衷心地希望她能健康、她们的生活幸福美满。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件看似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小事却一直留藏在张新超医生的心底,他经常以此反省他的职业操守、职业责任、职业行为,体会职业精神所在,同时也激励、鞭策他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争取成为一个“好医生”。
三十年耕耘急诊医学
经过了近7年的临床医学工作,张新超掌握、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大量阅读医学杂志和专业著作后,他发现其中很多概念不得其解,尤其是基础性的知识更深感欠缺,他迫切地感受到了进一步深造的必要。1997年在获得了教育部出国访问学者的名额以及考取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内科学博士研究生资格后,却放弃了来之不易的出国机会,而是选择了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对此,虽多人不解,张新超的解释是:“在国外学习1年,虽能开阔些眼界与视野,但时间和任务上基本限定了只是学习了解些皮毛的东西,很难深入探究与学有所成。”与其花去1年时间只去做一些基础课题研究,不如踏踏实实在国内更全面的学习、提高科研能力与综合素养,真正学以致用。于是,前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师从著名的心血管病学专家徐成斌教授潜心攻读博士学位,在脂质异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细胞与分子学机制以及临床治疗基础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多篇论文分别刊登在中华系列杂志上,并被后期的研究多次引用。
2000年8月,因其较丰富的临床工作与科研学习的经历以及专业方面的优异表现,北京医院将张新超招致麾下,从事急诊与危重病医学专业以及干部医疗保健工作。从事了20年急诊工作的张新超,接触过太多生死一线间的急救事件,抢救了无数危重病人的生命。想来,身为当事人的张新超应该更有别样的感受,然而他却说,“在抢救患者时,我们除了全力以赴外,几乎别无其他。只是事后,这个职业、或是这个抢救成功的过程能够让我们更加享受让患者‘起死回生’之后的成功感和满足感。”
几乎在所有人看来,医院的各科室中,唯独急诊科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地方,以至于出现近年来志愿从事急诊医学的人较其他专科明显为少的情况,对此,张新超不无感慨地说:“急诊工作是苦是累,但这是一个社会的基本需求,总会有人勇往直前的。因为从专业层面讲,急诊医学的历史很短,但进展比较快,值得探寻的领域也很多。其次,做急诊医生护士会有一种被社会非常需要的感觉,那种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感觉非常美好,其实这也是一种建立在社会责任感之上的成就情怀。一名医生护士的情操与专业技能能不时地在这种救命治病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责任与成就情怀所激励、所提升,也非急诊医学莫属。同样,这种责任与情怀也会永远激励着我,为急诊医学事业的发展不断努力前行。”
三十年耕耘终有收获,2015年,张新超获第二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京城好医生”活动之“金牌好医生”荣誉称号;2018年 获中国急诊医师分会《“急诊引领者”急诊医师特殊贡献获》。
——###——
天普洛安可通过多靶点、多层次对全身性炎症反应,尤其是瀑布式炎症反应发挥积极的治疗作用。
——张新超教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