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孙建方:怕学生抢饭碗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时间:2019-05-28 10:02:50来源:未知作者:尹晗


微信图片_20190528101555.jpg

“我走上皮肤科的道路是有些偶然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皮肤病理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建方教授说。198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并留在公共卫生教研室任教。

但孙建方对公卫和教学并不感兴趣。两年后,一位女同学在皮肤科第一天门诊就遇到一位天疱疮患者,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她好几天吃不下饭。她找到孙建方,提出了想换科室的想法。孙建方很高兴,很快就调到了皮肤科。

“很多人都认为,皮肤科在综合医院是个小科。但我发现,皮肤病学是一门深邃的学科,想做一名高水平的皮肤科医生,就要将内科学、药理学、病、生理学、免疫学知识相融合。进科第一天,我就爱上了这个专业。”孙建方说。


不怕学生抢饭碗 我会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他们

1986年,孙建方考上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性病学专业的研究生。并在我国著名皮肤病理学家刘季和教授的指导下,走上了皮肤病理学的漫漫征途。

谈起恩师,孙建方始终心怀感激:“每当刘教授在临床上见到罕见病例,就会叫我们: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病临床什么特点,病理什么特点?1990年,当我刚刚成为一名住院医师的时候,刘教授就让我在全国皮肤病理学术会议上发言。他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知识都教给我们,让我们学得更好。”

在恩师的教导下,孙建方迅速地成长,1995年便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也成为了病理科的主任。时光荏苒,20多年弹指一挥间。孙建方在教学中始终秉承着恩师的理念。如今,他已是58位博士研究师共同的导师。这其中,很多人已成为各医院的科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甚至还有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病理学组的副组长。孙建方骄傲地说:“我从不怕学生抢我的饭碗,我花了几乎一生的精力研究皮肤病理学,我希望更多的年轻医生能够投身这一事业。”

让更多皮肤科医生学到三维看病的能力

孙建方表示,皮肤病诊断有临床观察、病理检验和实验室检查三个维度,缺少任何一个维度都会对诊断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而我国90%以上的皮肤科医生都没学过病理学,这会导致诊断疾病能力的下降。

“这并不全是医生的错。”孙建方表示,在综合性医院,病理科培养周期较长,但收入却不高。“学美容外科,几个月就能上手,还能挣很多钱;但要学病理,一年也很难学成,而且就算学得很好,也不挣钱。”为此,中国医师协会正在和卫健委协商,计划建立皮肤病理专培制度,让全国更多的皮肤科医生接受培训,以提高诊疗水平,让医生学到三维看病的能力。

孙建方介绍,如今,皮肤病理科常驻研究生十余人,每年有25~30名进修医生接受培训,培养了大批皮肤病理专业人才。他自豪地说:“在临床上,我们在皮肤病理诊断领域有着较高的水准,是国家皮肤病理重点科室。同时,我们的辐射范围也很广,每年有2万余例病理切片,其中疑难少见病例很多,医生会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很好的锻炼。”
在科研方面,病理科主要针对皮肤肿瘤,尤其是皮肤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近年来共负责20余项国家级、省级科研基金课题,先后在该领域培养了20多位博士,发表了上百篇论文。孙建方说:“进修医生没有在晚上10点半前回家的,他们觉得,一生能有一次机会在这里学习,一定要抓紧时间。我们也制定了完善的培训制度,让每位进修医生都有所收获。”

“孙大夫,哪怕你看错了,我也认!”

在3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孙建方救治的患者不计其数。其中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次“刀下留人”的经历。彼时,未满40岁的孙建方接诊了一位来自马鞍山的患者,患者腿上长了一个色素性肿瘤,被很多家医院的专家诊断为黑色素瘤,即将截肢。手术前一天,患者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皮肤病医院。孙建方认真看了他的病理切片,对他说:“就我的经验,这应该是黑素细胞痣,完全良性。”那一瞬间,患者和家属的表情仿佛劫后重生。患者哭着对孙建方说:“孙大夫,哪怕你看错了,我也认,我不截肢!”患者的信任得到了回报。术后一年、两年,患者非常健康。每年过年都不忘给孙建方寄贺卡,寄了十几年。他说,是孙大夫给了我新生。

孙建方说:“这些年,我命名过三个新病种,一是弥漫性色素沉着伴点状色素减退;二是儿童特发性真皮弹力纤维溶解;三是对称性肢端角化。《皮肤病学》共记载了一千七八百个病种,但还有些病没有写到。看病时间长了,就会发现有些病和书上写得不一样。但前提是你要对皮肤病学非常了解才行。”

在自信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孙建方说:“50岁前,我从没在晚上10点半前回过家。那时,我担任皮肤病医院副院长的职务,白天有很多行政工作,留给业务的时间不够,就必须加班加点。但我并不觉得辛苦,因为直到今天,我依然热爱我的专业!”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