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肿瘤营养学“人间四月天”
石汉平涉猎广泛,他是一名成功的外科医生,技艺精湛,科研实力雄厚;同时他又很好的融合了人文气息,出版了四本散文集;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他关注并投身营养学领域,2012年,他创建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将肿瘤营养与支持的理念与实践引入中国。
2016年4月,石汉平在第一届中国国际精准肿瘤营养学术会议上,用代表着劳作和充满生机的“人间四月天”来形容营养肿瘤学在我国的发展,号召投身于此的专家同仁们一起把握今天,“人生几何,兴业当歌!”
放弃机会 只为成为外科医生
“当医生是我一辈子的梦想”
在石汉平考上大学之前,当地方圆几十里的地方从未出过大学生。石汉平说自己就这样“痴人说梦”似的努力着,最终考取了武汉大学医学院。当时石汉平对专业选择一无所知,只知道老师和医生两种职业,因为母亲常年受病痛折磨,他下定决心成为一名医生。
石汉平是一个坚定的人,他一旦下了决心就从不动摇。因为成绩优异,本科毕业时石汉平被列入留校名单,但他提出只想留在普外科,留校名额已弥足珍贵,分配计划不会因他一人而动,石汉平狠下心来放弃了外人看来炙手可热的留校机会,投笔从戎;从长沙工程兵学院(现国防科技大学)军政指挥班毕业时,石汉平告别“将军梦”,报考了第二军医大学普外研究生;博士毕业时,某跨国药企出了十几倍于他当时的工资的高薪Offer, “成为外科医生”的理念让他抵住了诱惑;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留学期间,石汉平放弃了美国大学Faculty位置,回国后的他也因管理与外科无法很好的兼顾,几次与行政管理擦肩而过。
因为要成为外科医生,石汉平放弃了很多机会,但他从未放弃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像当初成为第一个大学生一样,“宁可烧尽,不愿苟且”,也因为这份坚定和心无旁骛,他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技艺精湛、经验丰富,首创“零输血手术”理念,极大地减少了手术失血量及并发症,同时科研实力雄厚,发表论文278篇,编写专著41部。
华丽转身 填补国内空白
“做肿瘤营养的决心下定了”
石汉平最开始对肿瘤学并不感兴趣,彼时学术界对肿瘤的认知不足,所谓的重大突破也不过是冰山一角。2002年,石汉平学成归国。进入中山大学后,他发现临床上肿瘤患者越来越多,让他开始逐渐关注肿瘤学、肿瘤营养学。
一次机缘巧合,他收治一例典型的方向盘损伤患者,经历多次手术,患者已多器官衰竭,多处肠瘘。从那天起,石汉平连续164天未踏出医院大门,白天悉心诊治,夜晚亲自换药。“患者只肯让我换药,不肯让别人换药。那时候,每天晚上我就睡在医院里。”石汉平真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付出终究没有白费,患者最终康复出院,自己也打下了坚实的临床营养基础。
“当时肿瘤营养学在国内基本上是空白,”石汉平说,他最终将研究方向由创伤代谢与营养转向肿瘤代谢与营养,所幸“临床营养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所以转变起来并不困难。”
从空白到起步,在石汉平及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肿瘤营养学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2009,在罗荣城教授的大力支持下,石汉平与同仁们创办了国内第一个肿瘤营养学术组织---广州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2012年,石汉平与同仁们创立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而欧美至今没有成立专门的肿瘤营养学术组织。2014年,《肿瘤代谢与营养杂志》创刊。
为了让更多的医生接受这个理念,学会做了大量的工作,石汉平笑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学会是最忙碌的学会,创立伊始就编写了《肿瘤营养学》等7本肿瘤营养领域的重要学术著作,全部为我国首创;举办大型论坛、学术会议、演讲比赛、辩论赛及优秀论文评比等学术活动,开展规范化培训;实现了理论创新,如肿瘤营养疗法、营养不良的三级诊断及五阶梯治疗等;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肿瘤患者营养状况数据库,建立了首个规范化肿瘤营养治疗示范病房等。
“在委员会成立之前,没有人重视营养学,也没人提‘肿瘤营养’这个概念。”石汉平说,最近几年,大家才逐渐意识到肿瘤营养的重要性,而让大家重视肿瘤营养这个问题并非易事,当外科医生和临床医生意识到营养学重要的时候,才有可能去学,当民众知晓肿瘤营养的知识,才会重视。
为此,石汉平也身体力行的进行着知识的普及,“无论多忙,只要有空,肿瘤营养方面的学术讲座的邀约我从不拒绝。”同时,他积极接受社会媒体采访,在门户网站上录制科普视频,用浅显易懂的话语向公众普及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披荆斩棘 且歌且行
“从无到有,有困难不可怕”
我国现代临床营养支持始于1960年代,长于1980年代,成于2000年代。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临床营养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好,从普及到提高,从推广到规范,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
尽管如此,我国临床营养支持事业仍面临诸多挑战。石汉平认为,首要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好于西部,城市好于乡镇。同一所医院内部,外科、ICU好于其它科室。而且,BMI、身高这些基本参数在绝大多数医院是没有记录的。临床上,营养支持的一系列过程和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
“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措施,是在医学院校开设临床营养课。”石汉平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应学指南、用指南,并对营养支持工作流程进行规范管理。认真制订营养支持的临床路径与各种操作规范,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
多年来,石汉平一直在呼吁,将营养作为肿瘤患者的一线疗法,营养支持应成为独立于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生物治疗、支持治疗、姑息治疗等手段之外的一项专门治疗手段,成为肿瘤多学科治疗的核心部分,成为肿瘤患者最基本、最必须的治疗措施。
目前,国际上,肿瘤代谢与营养的研究已经成为肿瘤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中国的肿瘤营养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过程。石汉平满怀期待:“我们这一代注定是行者,我们披荆斩棘,且歌且行。”
患者是本书
“患者是本书,书中有最珍贵的医学知识”
从多次放弃机会,坚持成为一名外科医生的执着,到投身肿瘤营养学,填补国内空白的勇气。从一名痴迷手术的外科医生,“离开手术台,外科医生的生命就结束了”的虔诚,到不遗余力进行科普,对健康理念和治未病的坚守。石汉平以非凡的精力完成了多个角色的转变。
石汉平在自己的一篇博文中带着愉悦的语气记录到:这个月只有一天是12点前睡的觉,每天都到凌晨2、3点,今天更是熬了一夜,我想对自己说,身体不年轻了,但精神头却更足了。” “手术越复杂、越困难,我就越有兴趣,越有激情,越有成就感。
精力过人的石汉平并未止步于技术上的不断攀升,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石汉平在自己的博客“外科医生”、微信公众号“石汉平医生”上抒写着自己对人生、医学的感悟,撰写了大量的科普文章,并出版了《映秀日记》、《医怀天下》、《医者禅心》、《故乡越来越遥远》四本散文集。
石汉平形容患者是一本具有医学知识、人生体验、社会阅历和专业知识的书,要读懂患者这本书,要求医生既要有精湛的医学专业知识,又要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既要读懂患者的疾病,还要读懂患者的心理。
一位拥有人文情怀的医生看病,带给患者的感受不同的。生活中不缺乏美的事物,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一次在病房,他看到一个瘦小的女儿,用整个后背的力量顶起自己的父亲,帮助他从病床坐起来。石汉平十分动容:“这是多么美的画面,细小的脊梁顶起一个庞大的身躯!”
石汉平认为,医生服务的对象是生病的人,人是有思想的。这要求医生既要有精湛的医学专业知识,又要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既要读懂患者的疾病,还要读懂患者的心理。如此,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你从患者身上学到的东西越多,离一名合格医生的越近。”石汉平说,一个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一定是患者这本书优秀而认真的读者。
“我就是一个平常的人,怀着一颗平常的心”。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