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武林:把技术的种子 播种在新疆
现如今,已经成为河北省眼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白内障科专家和医务科副科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的张武林教授,走上眼科医学之路缘于同是眼科医生的父亲。他自小跟随父亲出诊,看见父亲用心去帮助患者,听见患者一声声真诚的“谢谢”,他幼小的心灵,感受到了“医生”这个职业的伟大,也从此埋下了做医生的“种子”。
“感恩让我感到幸福”
1999年大学毕业后,张武林慕名来到河北省眼科医院(原邢台市眼科医院)成为一名眼科医师。十几年的努力,他已经熟练掌握了白内障学科的各项技术,成为了科室的骨干力量。工作以后,他深刻地感受到,医疗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能,还需要医学人文精神。用特鲁多医生的话来诠释,“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患者将眼睛和光明托付给我,这是一种沉甸甸的信任,信任使我更懂得了感恩,感恩让我感到幸福。”正因为如此,他热衷于公益事业,主动请缨参加援疆医疗活动。
回顾2011年3月援疆医疗时的情景,张武林感慨万千,“我是第三批河北省卫生厅医疗援疆的成员,对口援助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燕赵蒙医医院工作,当时该医院连一名专职眼科医生都没有。”
“眼科医疗的改变和当地患者的需求,单靠我们一个团队是完不成的。”在张武林看来,不仅要帮助当地医院做好眼科工作,还要尽快帮助当地建立起医疗骨干队伍。于是,张武林每周一至周五在燕赵蒙医医院出诊,周六、日他放弃了个人的休息时间,还要到库尔勒市第一医院、和静县医院等地做手术、带教和义诊,这样一干就是三个多月……
功夫不负有心人
“因为语言沟通不顺畅,加上当地医疗水平有限,很多患者对我的技术有一些不放心。在他们看来只有从北京来这里做过手术的专家才能治好病。”张武林说,“那时,前来找我看病的人不少,但接受手术的并不多。”但他并不担心,因为“真金不怕火炼”。
机会来了。有一次,一位维吾尔族记者带着母亲来找张武林看病。问诊后得知,因为当地医疗条件不好,这位老人已经患有白内障多年,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张武林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耐心解释手术的过程,告诉他们做这种手术成功率有多大。患者家属的疑虑打消了,终于同意接受手术治疗。这位白内障患者术后打开眼罩,重见光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这份开心的笑容也肯定了张武林的手术效果。
第一例白内障患者手术成功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从此找张武林看病和手术的人络绎不绝。
“还有一位80多岁的白内障患者,一只眼睛在当地做过手术治疗,但术后效果不佳。他非常担心另一只眼睛做完手术后,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一直不敢做手术。”当他找到张武林时,仍然对手术心存疑虑。张武林明确告诉患者,一定会尽全力做好手术,请老人家放心。十几分钟的手术非常顺利,第二天患者打开眼罩看到了清晰的世界后,对张武林的技术赞不绝口,激动得让她的儿子磕头道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武林认为,仅靠一批批援疆专家前来手术,当地医疗永远不会得到发展。于是,他每到一处,在出诊时只要有机会总是一边看病,一边手把手教当地的医生。回到河北后,他还经常通过电话、微信和网络指导帮助当地医生解决医疗难题,目的就是为当地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医疗队,造福广大边疆群众。
“坚持将这些平凡的小事做下去,一定能有大的改变。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张武林的信念,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