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急诊医生是医生中的“特种兵”
当选择不一样的路,将收获不同的风景。医学专科毕业,在基层艰难就业,自考成人本科,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出国交流学习,成为急诊医学专家……一步步阶梯式上升的背后,是坚持不懈地付出与奋斗,更是不断选择挑战、突破自我的人生哲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急诊科刘波副教授说,“我觉得人生要有挑战性,作为医生,更应该勇攀高峰!急诊医生是医生中的‘特种兵’,虽然又苦又累,但救治成功的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急诊科 刘波副教授
“抢救患者刻不容缓”
血压60/40 mmHg、心率160次/分、氧合指数75mmHg、腿部血管B超发现血栓……2006年,一位60多岁的女性患者因突然晕厥被送到急诊科,刘波组织医护人员迅速展开抢救,然而在诊断时就遭遇了棘手的问题。
根据患者低血压、低血氧、腿部血栓等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刘波高度怀疑患者是急性肺栓塞诱发低血压引起脑灌注不足,最后导致晕厥。但是在临床上,确诊急性肺栓塞需要到放射科做肺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而患者又必须在床边使用呼吸机维持呼吸。面对既要到放射科做检查,又必须在床边维持呼吸的两难处境,刘波当机立断,“抢救刻不容缓,给予溶栓治疗!”他非常清楚,患者若长时间处于低血压或低血氧状态,将引起脑细胞不可逆性损伤,甚至导致植物人的严重后果。
刘波立刻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使患者的血压、氧合指数逐渐恢复正常,意识清醒,并恢复自主呼吸。经过后期的恢复治疗,患者不仅顺利出院,还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全面的专业知识,刘波在无法采用肺动脉CT血管造影技术进行检查的情况下,准确诊断出患者患有急性肺栓塞并迅速开展溶栓治疗,最大程度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健康。“急诊科的危重急症患者较多,急诊科医生必须迅速评估和抢救患者,否则很可能延误诊治、错失抢救机会。因此,急诊科医生不仅要具备非常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要迅速判断,果断采取抢救措施——这也是我喜欢干急诊的原因!”刘波自豪地说。
“逼自己不断往上走”
然而,急救过程并不总是伴随着成就感。
20多年前,还是专科毕业的刘波在吉林白城基层医院从事医疗工作。因为许多贫困的患者去不起医院,刘波就经常背着出诊箱,拿着听诊器,到患者家中看病。“基层的医疗条件有限,许多患者连得的什么病都不知道,可能就放弃了治疗。”他遗憾地回忆道。
一个喝敌敌畏自杀的年轻患者令他至今难忘。那是位22岁的年轻妈妈,育有两个孩子,分别只有1岁、2岁。在一次与丈夫的激烈争吵中,她激动之下喝了大量敌敌畏,被家人送到医院抢救时已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尽管刘波采用了医院有条件开展的所有的抢救措施,但仍然无力回天,患者最后脑死亡。面对抢救失败的结果,患者家属只好悲痛地带着已是植物人的患者回家。“基层的抢救措施十分有限,如果在大医院还能进一步做血液过滤,毒物对患者的损害至少不会这么严重,两个年幼的孩子也不会失去妈妈。”刘波痛心地说。这件事深深触动了他,促使他下定“逼自己继续求学”的决心。
从此,在其他人享受平稳、安逸的生活时,刘波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完成本科学业,又专门租房复习考研。寒来暑往,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一次次实现了人生蜕变。离开最初的吉林白城基层医院,刘波迈入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并成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春盛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不仅发表多篇SCI论文,还赢得到国外交流学习的机会。
热爱挑战的刘波如今又跳出舒适圈,开始了新的挑战。刚刚主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急诊科ICU,刘波表示,这里的患者大多采用呼吸机等有创抢救措施,国内在这方面的发展较晚,自己也有许多需要不断完善和学习之处。刘波充满期待地说,“希望有机会去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院进修学习,也希望能更好地指导下级医生对急危重症患者展开抢救,尤其是有创抢救。在科研方面,也要争取带领科研团队更上一层楼!”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