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华:妇产科雷厉风行的“指挥官”
早上9点,段华快步走进门诊室。桌子上已经摆放好一排排的挂号单,门外患者焦灼的眼神,都在催促着她一刻不能停歇。这是北京妇产医院微创中心主任段华教授一天工作的开始……
“这不是不孕症的表现”“基础体温温差就在0.1度”“你不用做手术”“左侧附件有炎症”,她落笔如风,决策于千里之外,在这里她俨然是一位飒爽的“指挥官”。
段华认为,自己的性格与这30年的工作经历密不可分。在门诊,她问诊、分析、诊断、查体,短短几分钟内,手、眼、耳、脑同时并用,而落笔在纸上的病历一定是精准的治疗方案。
患者到我这儿就是要有一个结局
“真正老百姓心中的段主任”几个大字烙印在红彤彤的锦旗上,拿着锦旗的是一位26岁的女孩。2年多前,她经常发生妊娠后胚胎停育,在当地医院实施了4次清宫手术,期间还做过人流手术。而这些伤害子宫的手术,并没有让女孩感觉到危害的临近。1年多前,她从一点点的例假,到后来彻底停止了。女孩才找到了段华,段华为女孩检查时发现,她的子宫腔基本看不到内膜层,宫腔内全部黏连在一起。“子宫好比花盆,子宫内膜好比花盆内的土壤。每刮宫一次,内膜就会损伤减少一次,多次的刮宫,最后这层膜(土)已被刮没了,只剩下一个“空”盆子。没有土壤的花盆,怎么可能长出美丽的花朵。”段华一针见血的话语让女孩追悔莫及。
“我要为患者找出原因,找出流产的病根。”段华指出,男方也要去检查染色体。等患者再次来到医院时,拿着的男方染色体报告单,显示出染色体明显异常。段华镇定自若地说:“患者多次流产的问题,到我这儿就是一个结局。我不能因为患者说要做手术而做手术,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即使手术成功了,患者还是会回到原来的老问题上。”
我只坚持做对的事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资助中国医生赴新加坡K.K医院专修妇科内镜技术,仅有两个名额,段华是其中之一。她与另一位专修生成为了国内最早接触微创技术的医生。她们经过1年严格的培训,从不懂微创,到走向微创临床。段华带回了世界新技术、新思维。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国内几乎没有见到一次性的器械。段华不愿浪费学习的资源,她从国外带回来的一大捆一次性医疗器械,这些废弃物在段华的实践活动中发挥了特别大的作用。
她拿回来的废弃器材,帮助她一遍一遍在鸡的身上做模拟练习。段华每次做模拟练习,都会用电极烫鸡内脏,产生的味道在密闭的手术室内无法散去。为此,她没少受到护士长的训斥。段华就把机器推到楼道里偷偷地练习。动物模拟练习成熟后,准备进入临床研究。
段华的第一台微创手术,进行了7个小时,让老大夫们质疑不断。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妇产科病房里一度展开大比拼。6位患者,3个做微创手术,3个做开腹手术。术后第二天,开腹手术的患者还躺在床上,而微创手术患者早晨排成一排,等待段华的查房。逐渐大家都认识到微创手术的好处,这项技术很快得到公众的认可。
从无到有,从跟学,到领跑。2018年段华所在的科室,门诊微创手术量达到24 000例/年。住院手术量也达到了5400例左右/年,平均每月450台左右。段华快节奏的工作习惯,也造就了她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
不打无把握之仗
“与术前的预估并不一样,我切除下来的部分是交界性肿瘤,它介于良性与恶性中间,可以肯定它不是良性肿瘤。”段华在一台手术中,切除了患者病变的卵巢。段华接诊的都是疑难病例,她一直在强调,手术是双刃剑,有治疗作用,同时也有破坏作用。但是,她从不会轻易让患者失掉女性器官。
段华对科室的大夫们说:“手术就像打仗一样,指挥官一定是该做决断时必须果断。该承担风险时,一定不会后退半步。”特殊重大的手术,是考验团队协助能力,考验医疗机构的整体实力,同时也是在考验“指挥官”的心理素质。
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段华都会像放映电影一般,整理明天手术的思路。第二天早晨,在上班的路上,她也会琢磨手术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补救的措施,以及将要遇到的风险。“我作为手术的第一负责人,一定要让每一台手术都在掌控之中。”段华说。
如今,微创技术在国内已经开展逾30年,它锻炼了段华,也成就了段华。
2018年11月,国际宫腔镜大会,段华作为三位主席中亚太区域的主席参会,那次会议还特别设立了中国专场……
2018年12月,AHC国际会议,段华作为大会主席之一,与美国等最早开展微创的国家同台获瞩目。她让中国人的指挥号角吹响得更远、更洪亮!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