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临床情结浸润的公益心
28年前,在云南省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实验室里,摆放着一个方方正正的密闭纸箱,纸箱中放置着从市场买来的新鲜猪肝。大外科青年医生李军就是在这样的工具中开始尝试当年刚刚涉入中国医疗界的微创外科技术。
李军在纸箱的顶面凿了几个洞,将腹腔镜工具探入其中,于新鲜猪肝之上开启了一遍又一遍腹腔镜操作练习。一个多月的时间,实验室灯火通明,几乎不分白昼黑夜。
“伴随着建国70周年的沧桑巨变,医疗理念和技术日新月异。老百姓真正从中得了实惠!”30来年,李军一直保有着浓烈的临床情结和“医者父母心”。
临床情结就是满足患者所要
当年,擅长理工科学习的李军曾一心想报考机械自控类专业,却因由父母的劝说,最终走进了医学院校。这名平日说话不多、只喜欢做点手上活儿的医学生,一经接触了门诊和手术,就渐渐爱上了医疗和临床。
毕业实习之际,李军被分派到县级医院,亲眼目睹了基层医疗水平的局限和基层百姓的就医困境。特别是疑难危重患者,乡镇卫生院不敢看,转诊上级医院又常因没有床位耽误就诊。那时,李军总是想方设法联系认识的医生,帮助基层患者尽快住院看病。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深刻地体会到医者仁心和其中的幸福滋味。
从此,这样的幸福感和临床工作的乐趣,在李军心中种下了从医的坚定信念。如今,虽然院长等行政职务已相当繁重,但李军仍然坚持规律地开门诊和做手术。他说,只有亲身从事临床一线工作,才能了解老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所谓的“临床情结”,就是医生要锻炼和具备患者所需求的临床技能。
不论出门诊、做手术,亦或是医院管理,李军时刻保有着一颗为患者着想的“公益心”。
临床效果说了算
1991年4月,未满27岁的李军在一次云南省医疗学术交流活动中,一下被“微创外科”技术击中。兴致勃勃地听完论坛讲座后,他意犹未尽,兴奋地参加了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的观摩活动。
不久,李军不顾自身年资尚浅,顶着老专家们一贯主张开腹手术的权威压力,向院领导申请引进微创外科设备。当年,三十多万的设备成本确是天文数字,李军为此不知道应对了多少次论证会,跑了多少趟领导办公室……仅仅4个多月,设备到位了,李军带着团队将微创外科技术从“1个纸箱+新鲜猪肝”的动物实验阶段推进到临床实践。
“临床效果说了算,特别是患者的术后效果,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继续走下去!”也许,不太喜欢说话的人,上天给了他们更多思考的时间。从县级医院首家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到微创胸外科、微创妇科、微创泌尿外科……李军将微创外科技术逐渐向各个学科推广开来,带动了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各个科室的全面发展和快速进步,乃至“盘活”了整个医院。如今,医院已获得了云南省1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2个医学分中心。
医生就是一颗公益心
30年前,李军刚来到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时,医院整体面积仅10余亩地。“还不如现在一个乡镇卫生院。”李军回忆,雨季一来,妇产科就漏雨,水滴滴答答往下落,护士需要撑着雨伞来回打针。21世纪以来,停车、拥堵逐渐成为看病的第一道坎;门急诊不规范,只有八九百平米的面积;病号食堂和职工食堂脏乱差;院区内没有绿化地……
这么简陋的环境,怎么谈得上医改提出的“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目标呢?
借全国第二轮等级医院评审的契机,李军带领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进,不仅要让看病就医更方便,还要更舒适。2011年,新建住院部投入使用;2013年,新建医院职工食堂、患者食堂、地下停车和2015年新建的门急诊医技大楼相继投入使用,患者就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2007年,医院就设立了内分泌疾病科、消化疾病科,并从一开始就按照三级医院的专科建设标准进行创建,达到了分级诊疗的目的。
大家都说李军将县域医院医改的“必答题”做成“加分题”。
如今,作为县级医院龙头单位的院长,说起自己30来年的从医之路,一贯言辞不多的李军并没有太多波澜壮阔的描述,却念念不忘一名自己刚步入临床时的一名7、8岁的患儿。李军帮助他阻止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恶化,孩子父亲至今每年都要带着村里的水果来看李军。
深感欣慰的李军为此常常感叹,医生就是一颗公益心。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