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刘勇:十年磨一剑

时间:2019-05-16 10:00:00来源:未知作者:秦苗

blob.png

古哲人曾言,“只有生过病的医生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同样,只有切身体会过疾苦,才能触及灵魂,施以患者真挚的关怀。本文的主人公是徐州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主任,他叫刘勇。一起来听他聊聊十年的医者路程,一起来感受他的这十年磨一剑的医路人生。

职业与人是一个“互塑”的过程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诗人贾岛以剑客的口吻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抱负。然,刘勇正像这首诗里所描绘的一般,同样用了十年将自己打磨成了一把“利刃”,开启人生的觉悟,从同情到共情,从慈悲到博爱,从刀剑相加到抚慰安顿。

1989年,十年寒窗,考上了心心念念的医科大学。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是,在此之前的五年,他一直目睹父亲深受糖尿病的折磨,这让年少的他对医生有一种异于常人的情感。这一年,虽然高考的专业选择多多少少有一些“父命”的因素,但怜悯恻隐的初心,让他义无反顾的选择医学。

1999年,刘勇自大学毕业后正式、全面地接触到了肿瘤学。当时肿瘤治疗刚刚起步,中国大部分医院并没有肿瘤科。刘勇所在的医院开始组建肿瘤科了,院领导看到了这个年轻医生的潜力,认为他不管在临床思维还是业务能力上,都是不二人选。在当时的背景之下,刘勇不断接触国际最新临床试验、接轨临床治疗新思维,开始了解肿瘤的标准化方案。就这样一路走来,他体会到科学发展带动学科发展,学科发展又带动个人成长,而个人的成长反过来又可以推动学科发展,让更多的患者受益。刘勇说:“有时候不是人选择职业,也不是职业选择人,而是相互选择,这是一个彼此互塑的过程。”这一年,一把锋利无比,刃白如霜的宝剑,已经跃跃欲试。

2009年,随着肿瘤治疗不断突破,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大幅提升,作为一名肿瘤科的医生,到底能为患者做点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刘勇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读博。他认定了走肿瘤姑息治疗的路子,要在姑息治疗领域为患者打造一方天地。他要纠正不必要的治疗方案;他要让患者存活得更有尊严;他来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师从于世英教授。这一年,宝剑再次蛰伏,为的是厚积薄发。

2019年,对于刘勇是收获的一年,首届CRPC姑息未来之星、蔚蓝丝带特邀专家、空中课堂的讲者、贫困患者家庭援助基金项目的审评人、CRPC指导下中国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淮海协作组组长、他还是美丽的《枕边书》阿白韶华生命的最后守护人。

“在学术上,我找到了突破点。”如今,刘勇的身份已不仅仅是一名肿瘤内科的医生,更多的社会任职,让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中的他大爱至真,大术至诚;生活中的他,仍旧被自己戏称有孩子气。

这一年,利刃出鞘。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还原了一天天披星戴月,诠释了一次次临危不惧,他已把救死扶伤这种本领揉进骨血,化为本能。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