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理红:麻醉这场马拉松 我跑了31年
“我的梦想曾是做一名内科医生,1988年毕业后,却被阴差阳错地分配到麻醉科。在这场跑了31年的‘马拉松’里,我不仅爱上了麻醉学,更见证了科室、乃至我国麻醉学科由弱到强的巨变。”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陈理红教授说。
2001年,陈理红从襄樊市中心医院(现襄阳市中心医院)麻醉科调到了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当时,医院提出了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的目标,但麻醉科“缺医少药”的现状却让陈理红心凉了半截:“初到科室时,由于医疗水平的局限,两位年轻患者相继因抢救失败失去了生命,这一直是我的心头之痛。”
科室发展 永不止步
眼前的困难没有使陈理红退缩,担任麻醉科主任以来,他一面着手建立医疗核心制度,一面在努力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大力引进人才。为提升科室整体业务能力,陈理红选派了一批青年骨干到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全国性医学中心进行培训。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院领导的全力支持下,麻醉科的综合临床技能得到迅速的提升,麻醉科团队初具规模。两年后,医院顺利通过了三级甲等医院评审。
陈理红介绍,如今,麻醉科已有医护人员59名,每年完成各科各类住院手术麻醉8千余例,门诊无痛诊疗手术麻醉1.2万余例。不仅具备开展一系列麻醉风险较高患者诊疗的能力,更走出手术室,成为推动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
在这份成绩面前,陈理红却并不满足。他表示,科室未来还将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拓展服务领域。“随着七部委‘21号文件’的发布,我相信麻醉学科将迎来第二个春天!”
安全是麻醉学永恒的主题
在31年的行医生涯中,陈理红救治的患者不计其数。但最让他难忘的,却是一台险象环生的手术。他回忆道:那是一台简单的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但由于术前评估不到位,在全身麻醉以后,气管插管出现了困难。上级麻醉医生在决策上出现了失误,几名医生反复对患者实施插管。声门部位黏膜血管很丰富,反复插管造成了患者声门水肿,不仅无法进行插管,而且不管如何加压,氧气面罩都无法维持患者的正常呼吸。
“我急得满头大汗,心想,如果实在不行,就只能进行气管切开了。这会造成气管狭窄的后遗症,但总强过眼睁睁地看着患者窒息。”所幸,随着药物的代谢,患者逐渐恢复了自主呼吸,陈理红又通过激素类药物减轻了水肿,最终顺利地帮助患者闯过了险关。
这次经历对陈理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后,他总是反复对下级医生强调:在气管插管遇到困遇的时候,一定要积极寻求帮助;如果仍无法完成,就要学会放弃。等患者苏醒后,再回过头来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此以后,我们再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状况。”
陈理红说:“如果把麻醉学科的发展比作一场马拉松,麻醉安全就是跑到终点的基础。尽管如今科室的麻醉相关死亡率已降到十五万分之一以下,但这还远远不够。安全,是麻醉学永恒的主题。”
健康是医生的责任
在新的时代,麻醉学科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陈理红坦言,随着手术量的快速增长和广大患者对舒适化医疗需求的不断提升,麻醉科普遍面临人员的紧缺现状。麻醉医生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状态,健康亮起了红灯。“2012年,我们科室一位年轻医生由于长期高负荷的工作,罹患恶性肿瘤,不幸离开了我们。另一名医生,前两年也因肝硬化做了肝移植手术,至今仍带病工作。”
从那时起,陈理红就特别注意合理安排麻醉医生的工作强度,保证他们的休息时间。在不断增加科室的新鲜血液的同时,他还定期带领全科进行户外体能拓展训练。“下周,科室计划进行一场12公里的拉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医生拥有健康的体魄。”
陈理红自己也是一位马拉松爱好者,“我跑‘全马’和‘半马’加起来大概有40多场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锻炼身体。我常对大家说,作为一名医生,你的身心健康不仅是个人的健康,也是家庭的健康、科室的健康,更是患者的健康。医生,要把自己的健康当成一种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