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林谦:深耕气血理论30载 为心血管病防治献策

时间:2019-06-06 10:00:00来源:未知作者:黄晶

blob.png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廖家桢先生时的情景。那是一次科内大查房,廖先生娴熟的望、触、叩、听,动作既标准又漂亮,对西医诊断、鉴别诊断的分析思维清晰、逻辑性极强,有如醍醐灌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林谦教授表示,那是她对中西医结合最懵懂的憧憬,这份憧憬指引她顺利地考上了廖家桢先生的研究生,从此走上中西医结合之路。

做杏林高手  桃李芬芳

“我自认是一名好医生、好老师。”林谦表示,她幼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机缘巧合,她进入了医学院,成了一名医生,并她在工作岗位上培养了近40位中西医结合的硕士、博士。现在,她不仅是一名杏林高手,还桃李芬芳。

“林医生,我现在感觉好多了。”林谦表示,这是她最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在临床上,自己所诊治的患者能够摆脱疾病、起死回生时,是最幸福、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林谦不仅督促学生的学业,还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就业,是严师,更是慈母。

远赴德国创建中医院

1991年,林谦追随恩师廖先生远赴德国,协助他创办德国魁茨汀中医医院。针对纷沓而至的各种西医无法解决的疑难顽症,他们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让德国西医同行惊叹的临床疗效,并取得了德国医疗保险的认可。

医院深受当地患者欢迎,患者爆满,预约住院最长时间达1年之久。该医院至今已建院20余年,仍是欧洲乃至世界唯一一家拥有住院病房的真正意义的中医医院,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成功典范。

专注气血理论研究30年

林谦专注于中医气血理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30年,进行理论阐释、临床应用和科学内涵探索。

廖家桢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即提出冠心病心绞痛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气虚为本,血瘀为标,遣方用药时益气与活血化瘀并用,强调重用补气药。博士研究生期间,林谦在该理论指导下,开展了补气药物党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临床仅重用单味补气药即可对血瘀有明显改善,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气为血帅”“气行血行”理论的正确性。

为进一步验证这一理论,林谦在用现代医学阐释中医理论方面深耕细挖,她带领团队以心气虚证为证候研究的切入点,开展心气虚证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研究发现,心气虚与心脏舒缩功能、血小板功能、能量代谢、免疫功能等联系紧密,阐释了补气药及补气药与活血化瘀药物配伍对心血管疾病多层次、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作用。该成果荣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林谦自豪地说:“现在,大量心血管临床数据和实践已证实了冠心病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并已成为行业共识。我们30余年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终于尘埃落定。”

为慢性心衰防治奠基拓土

慢性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常常让心血管医生头痛。林谦表示,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是,没有评价标准,就谈不上优劣,而中医药治疗心衰的疗效评价就恰恰面临这样的难题。林谦创建了实用性强,能够更好地体现中医治疗优势的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的评价量表,并在全国17家三级甲等医院中推广应用。

为了更多的慢性心衰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林谦牵头了中医药行业专项“慢性心衰社区普适中医诊治方案研究”,使之便于在西医医院及基层医院进行推广,让更多患者享受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神奇疗效。

此外,林谦还创制了“参连复脉颗粒”,治疗室性或房性早搏、阵发性房颤等,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她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领域辛勤耕耘30余年,将中医气血理论传承并发扬光大,频频为心血管病防治建言献策,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奋斗,为心血管病患者续命。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