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在每一次诊疗中升华“全人”理念

时间:2019-12-04 11:18:28来源:未知作者:秦苗

blob.png

“邓主任,您还记得我吗?十几年前我父亲身患胃癌,他离世前的三个月是在咱们医院度过的,今天我特意来看看您,想请教您一些问题!”

这样的场景对于一名肿瘤科医生再平常不过了,由于病情变化,同一个患者需反反复复进出医院多次。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放化疗科副主任医师邓涤努力搜索着自己的记忆,可怎么也想不来面前这位年轻的女孩。

“哦!不对呀,您父亲已去世十多年,还需要请教我什么呢?”邓主任问道。

 “不是关于父亲的问题,是我的问题!”女孩说道。当年,在女孩父亲离开前的三个月,邓涤对她及家人和善的态度、悉心的照料、耐心的沟通深深地打动了年幼的她。让她与父亲相聚的最后时刻,充分感受到润物无声的医学人文关怀;十几年前父亲的经历,在这颗幼小善良的心里藏下了 “白衣梦”。如今,面对职业的选择,她专门找到当年那个让她梦想的榜样。

每每回想此事,都让邓涤充满职业的自豪感与成就感。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他深刻地体会到治疗疾病的同时满足患者的“身、心、社、灵”的重要性,这正是对行医近30年的生涯中,始终把“全人”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每一次诊疗行为中的最好回馈。他不会想到,多年后,再常规不过的诊疗中感染和影响了一个优秀学生的职业规划。

“父亲改写我的志愿”

邓涤从医是父命难违。

1988年,这一年,是邓涤人生启航的一年,当年中国的航天成就促使这个少年将自己的第一志愿毅然决然地填上了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航天专业。但事与愿违,邓涤并没有被第一志愿录取。接到通知书后,得知被湖北医科大学录取后,一头雾水。原来父亲自作主张修改了他的第二志愿,老人家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医生,觉得这个职业一定受人敬仰,是个“金饭碗”。

对于一个少年来讲,对理想和职业实在没有明确的概念,夹杂着气愤、无可奈何同时也有圆梦大学的喜悦心情,邓涤成了一名医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自1993年毕业,入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工作至今,医生这个“饭碗”邓涤一端就是近30年。细细回想这些年,是怎样的一种荣光让一位老人用自己生命的延续来表达对医学的崇敬!带给父亲的荣耀背后,是贯穿邓涤职业生涯对自身不断精进的医术追求;是患者以身家性命相托后的使命感;是时常面对医患纠纷时的无奈。

“安宁疗护不是一种技能

更不是一种治疗手段”

20世纪90年代初,肿瘤治疗刚刚起步,中国大部分医院还没有设立肿瘤科,很多医生实际也不愿意到肿瘤科,因为那时候肿瘤科大多数是治不好的晚期患者,医学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治愈肿瘤。

放疗、化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伴随着晚期患者的治疗,会出现许多症状,最主要的是癌痛。看到患者被癌痛折磨的样子,邓涤作为一名年轻的肿瘤科医生,他开始思考,究竟该如何帮助中晚期癌症患者?

1998年,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在李嘉诚先生的捐助下建立了全国首家宁养院,从而开始了中国大陆宁养服务的推动工作。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科在周云峰教授高瞻远瞩的引领下也迅速成立了宁养院,并与李嘉诚基金会合作开展居家宁养(临终关怀)慈善医疗服务项目。2009-2017年邓涤成为了这个项目的第三任负责人,开始正式接触安宁疗护这项工作,包括身、心、社、灵等多维度的“全人照顾”的整合医学理念,结合同道的专业方向,开始了“人文关怀”的自身修炼。

台湾将安宁疗护的理念定义为通过由医生、护士、志愿者、社工、理疗师及心理师等人员组成的团队服务,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在减少患者身体上疼痛的同时,更关注患者的内心感受,给予患者“灵性照护”。成为宁养院的负责人之前,邓涤感受到导师周云峰教授的人文情怀,自己也一点一滴不断地积累学习。从无到有、从理论到实际、从表象到具体,将关注患者“身心灵社”四个方面的问题,融入到自己临床诊疗的每一个步骤中。“安宁疗护不仅是一种技能,更不仅仅是一种简简单单的照顾手段,它是贯穿于我接触患者的每时每刻都有的‘爱的情怀’。”邓涤说道。

“患者用生命的故事完善我们”

《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葛文德说:“在一场无法获胜的战争中,最好的将军不是战斗到全军覆没,而是既懂得怎样攻取能够赢得的领土,也知道无法制胜时如何放弃。面对死亡这场无法获胜的战争,医生如何带领自己的患者表现得像一个进退有据的团队。临终过程中,什么时候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退守,什么时候该停止治疗,何谓死亡的质量,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很多时候,医生的情理关切和精神发育都是患者用生命来完善的,当代医疗技术有能力延缓死亡过程,未必一定是福音,也可能是“活受罪”“昂贵的刑罚”。临终医学专家指出,无论延长多久,生命最后几天的模式,以及我们实际死亡的方式,一如既往。

“只有听得懂他人的疾苦故事,才能开始思考如何解除他人的苦痛”。邓涤深深地感悟到一个懂得“全人照顾”的医生是在不断地追求“整全”的修炼过程中持续的“超越”自我,从而才能做到“敏锐地发现患者的人文需求”和“赋予永恒生命意义与价值”。

医学人文学者王一方教授曾说:“理想的医学不能仅仅是功利目标的实现,而是哲学境界的知识的拓展、道德与人性的发育、职业价值的最优化,是人类智慧之花在医学园地里的美丽绽放。”女孩纯洁的需求成为邓涤职业生涯的无尽鞭策。

blob.png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