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魅力传承 做专业导航员 杜惠兰
两岁的小女孩,昏迷了两天两夜。一口小棺材都已经预备下,但孩子的母亲没有放弃,找到一名中医大夫用针灸治疗,就这样,孩子奇迹般被救活了。
这个女孩就是现任河北中医学院副院长、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杜惠兰教授。她毫无讳言地表示,是中医给了她第二次生命,也是中医丰富了她的人生。
厌学爱学 从临床实践开始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刚刚分配到棉纺厂工作的杜惠兰喜出望外。因为平时她的各门课程成绩都很好,她的课外阅读书之中就有高等数学,可以用四五种解题方式解答书中的模板例题。于是,凭借着扎实的功底,杜惠兰顺利考入了河北新医大学中医系,学习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知识,而没有高等数学等,对于杜惠兰来说感觉不太能接受,于是,校园里及附近几个电影放映场多了一个拿着小马扎的女生。两个月后,她渐渐有了退学的念头……好在,见习期挽救了这颗中医“苗子”。
“我渐渐喜欢上中医要从见习说起……”,见习期间,她看到带教老师治好了一个个患者,对中医有了信心。1983年2月,杜惠兰毕业被分配到北京铁路局石家庄铁路医院,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她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患者体温40度持续30多天无缓解,外科使用激素治疗,停药后体温再次回升,请中医科会诊。杜惠兰跟着带教老师为患者开了三付药,服用一付药后患者体温降到正常,第二天、第三天患者的体温没有再升高。“医生,我的囊肿在吃中药后竟然没有了”,患者高兴地说。临床实践中一个个成功病例,让杜惠兰看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她热爱上了中医。
两年后,杜惠兰考取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妇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顾小痴、哈荔田教授。每天除了学习专业课程以外,顾老还会布置作业,让她们正楷抄写、学习中医古籍。除妇科书籍如《傅青主女科》外,还学习了《临证指南医案》《外科正宗》等,每周要向顾老汇报。“中医古籍中有很多理论精髓和用药特点,用小毛笔正楷抄写既锻炼了我们专注的韧性,也让我们细细体悟和掌握古籍中的中医知识。”杜惠兰感慨道。
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活,奔涌之势慢不下来。杜惠兰在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妇科工作2年之后,又继续深造考取成都中医学院的中医妇科学博士生,师从刘敏如教授。2000年至2001年又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到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妇产科研究生殖内分泌一年。
日本留学 开讲中医课
日本临床医务人员做研究工作,从去手术室等采集标本或取样,冻存组织或石蜡包埋,切片,染色,细胞培养等,到进行免疫组化、RT-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等各项工作都是医生自己去做。杜惠兰喜形于色,“当时各种实验技术我都掌握了,而且做得还很不错。”就连日本病理科医生也对她做的切片赞不绝口,这为她回国后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日本妇产科医生严谨、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精神让杜惠兰久久难忘。与此同时中国中医学对日本医务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几位临床医师经常来请教杜惠兰中医方面的问题,她都一一作答。时间一长,问的人越来越多,杜惠兰干脆为日本医生免费开讲中医课。她从到日本的第二个月开始,每周两次从未间断过。从中医基础理论,讲到中医妇科学,再到中成药。日本医生通过她的讲解,对中医有了更深的认识。其中的一位医局长,在杜惠兰回国前被杜惠兰推荐到日本的辽宁中医学院学习。现在他是日本政府汉方医出题考试的命题考官,成为了日本汉方医学权威专家。跟随杜惠兰学习中医的除妇产科医生外,还有闻讯而来的其他科室医生,被指导教师也是妇产科唯一的教授麻生武志赞誉为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访问学者期间,杜惠兰11岁的女儿正好要参加日本的夏令营活动。杜惠兰给女儿安排了一项“特殊”任务——带七付中草药到日本。她在日本期间主要从事的是IVF-ET患者颗粒细胞中HO表达及其功能的研究,杜惠兰将中药加入到培养的颗粒细胞液中,观察中药对颗粒细胞功能的影响,为她回国后开展中医药调控生殖研究进行了预实验。
2001年回国后,杜惠兰联合河北多家医院生殖中心在国内建立了第一家中西医结合生殖疾病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中医药在辅助生殖技术中作用的研究工作。针对IVF-ET中存在的胚胎质量不好及子宫内膜容受性差的问题展开研究,相继获得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提高了卵母细胞质量和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善了妊娠结局。
罕见血型 中药治疗血型不合
“大夫,我已经自然流产两次了,西医说是母胎血型不合,他们治不了,推荐我来找您。”杜惠兰看到患者的检验报告显示,“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RH阴性是罕见的血型,被称为“熊猫血”,RH血型不合起病早、病情重、病程长,发生胎儿贫血、水肿、心衰等,新生儿晚期贫血、溶血性黄疸和核黄疸等,严重者甚至发生死胎或新生儿死亡。两类血型不合同时出现在一位孕妇身上较为罕见。
杜惠兰指出母胎血型不合系湿热蕴结胞中,扰及胎元所致,她采用清热利湿、益肾安胎的中药治疗,治疗期间患者的抗体效价逐渐下降,胎儿足月分娩。但新生儿出生后却出现了严重的黄疸。杜惠兰马上给新生儿开了两付药,通过清热利湿,消除了黄疸而出院。
几年后,这位患者又找到杜惠兰想生二胎,怀孕后又是“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杜惠兰说:“这次治疗比第一胎难,患者年龄大了,病情较复杂,采用补肾健脾利湿治法进行治疗,孕37周+1天抗体效价值仅降到1:256,但第一胎时降到了1:64。”果然,第二个孩子出生后黄疸更加严重。医生用蓝光照射,病情未见好转。孩子的家长再次提出请杜惠兰医生用中药治疗试一试。杜惠兰检查后开了三付药,新生儿服用了三天,黄疸消退而出院。孕妇O型血,RhD血型阴性;丈夫A型,RhD血型阳性;两个女儿血型同父亲。现在大女儿已经8岁,二女儿8个月,均未留下后遗症。新生儿科医生都在感叹:“中医真神奇!”
现已担任河北中医学院校领导的杜惠兰仍在一线临床耕耘,慕名找她看病的患者遍及全国。经她之手治愈的母胎血型不合患者已有100多例。经过三十余年的临床积累,杜惠兰对不孕症、异常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盆腔炎性疾病、外阴白色病变等疑难疾病形成独特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了健康和福音。
教学相长 让学生从疗效中认识中医
那个年轻时候差点因为厌学而放弃中医的杜惠兰,后来成为了一名中医教授。她主编了 “十二五”和“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中西结合妇产科学》以及精编教材《中医妇科学》,忆起30余载的临床教学工作。“教学相长”四个字被她多次提到。“如果教师都不热爱自己的事业,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必然会受其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热爱中医,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要始终保持学习热情,提高自身素养和知识水平,让学生能够从老师的身上感受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力量。”杜惠兰有感而发。
另外,有一些中医类专业学生思想较不稳固,杜惠兰认为他们是有思想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更应该好好引导。“我们既要当好学生职业生涯的导航员、科研创新的启发教师,又要做学生专业思想的引领者。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多从事临床,当学生看到中医药能解决诸多患者疾苦,疗效显赫时,自然会对自己的专业感到神圣而热爱自己的专业”。杜惠兰从来不用压制去解决思想问题,而是循循善诱,或用自身的经历给学生一些借鉴或启发,引导和梳理他们的思想和情绪,帮助学生走上健康光明的求学之路。
作为中华中药学会第六届妇产分会主任委员,杜惠兰时刻在为中医妇科学未来发展思考。她直言,中医妇科学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深入研究,尤其是在中医妇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中医理论和临床不能够截然分开,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同样重要,我们要把临床研究的成果上升至理论,再指导临床,提高疗效。从而促进和推动中医妇科学的整体发展。”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