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林:为患者教育再干十年
建国70周年以来,伴随着中国快速崛起,医疗作为民生第一大事,走过了一条极为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孙子林教授指出,近40年来,伴随着糖尿病患病率快速增长,内分泌学科得到迅猛发展,对糖尿病的认知也在不断增加。“但学科发展带来的成就感始终伴随着糖尿病防治上的挫折感。”
时代所需 走上内分泌之路
20世纪80年代初,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孙子林填了工科,医学并不是他当时的选择。机缘巧合,“被迫”学医之后,他想当一名外科医生,或者去做研究、当老师,内分泌科也不是他当时的选择。
“所以说是上天让我来学医,来内分泌科的。”孙子林无不感慨,有着这般经历,他也想借此告诉年轻一代,“不是自己做的选择,不一定是错误的。现在反过头来看,就算是被选择的一方,只要去适应这个职业,并去努力、去学习、去完善自己,那么在每个行业我们都可以做得很好。”因为时代需要,孙子林走上了内分泌之路。
1986年,孙子林被分配到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工作。他回忆,“当时我们科室很小,并且三个科室在一个病区,内分泌科当时只有十几张床位。”而如今,孙子林从医已有30余年,这些年里,他见证和参与了糖尿病领域太多的变迁。就孙子林所在科室的床位数而言,现已有60张;科室人员队伍方面,从当初6~7位医生,增加到现在的18~20位医生;糖尿病认知方面,诊断标准从空腹血糖7.8 moml/L,到现在变成了7.0 moml/L。
此外,糖尿病的分类、发病机制、危害、药物治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这几十年来,整个内分泌学科发展了,但是却源于糖尿病患病率的高速增长。不得不说,学科发展的成就感与糖尿病防治的挫折感是并存的。”孙子林说。
能者多劳 力扛糖尿病防治大旗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增长而来的是其防治工作不尽人意。作为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近年来孙子林带领着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提出了糖尿病“两筛三防”的概念,强调做好两筛,促进三防。两筛是指糖尿病筛查和糖尿病并发症筛查;三防是指防止糖尿病发生,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发展。
谈及目前糖尿病防治的不足,孙子林认为,首先是糖尿病一级预防做得不够,即针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生活方式为主导的干预做得不够。“我们需要一个好的体制来支持这项事业。”其次,临床在糖尿病早期识别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未诊断率为60%~70%。未诊断率如此之高,就说明糖尿病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且失去了最佳的干预时机。“因此,推动糖尿病早期筛查将是我今后要努力去做的事情。”最后,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视不够。对已有并发症的患者,仅仅满足于控制血糖、血压、血脂,这远远不够。临床一定要重视并发症筛查,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让疾病防治效应最大化
位居能者,孙子林在多个学会/协会担任重要职务。他曾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现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和管理学组副组长,还是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孙子林整合了多个平台资源,力争将糖尿病防治效果做到最大化。他强调“两筛三防”,强调重视糖尿病患者教育工作,将相关知识转化为行为改变。“为此,在糖尿病教育方面,我们现已从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转化为糖尿病自我管理支持。支持的概念是指给患者提供一个长期的自我管理支持体系。”孙子林说。
孙子林表示,针对患者教育,他未来将会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规范糖尿病教育;第二,给患者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工具,如做糖尿病患者专用的餐具;第三,推动患者运动管理;第四,借助于两个系统来填补专业队伍的不足,一个是同伴支持系统,让更多的患者来帮助其他的患者,另外一个是互联网+,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现阶段专业医护人员不足的压力;第五,建立基层的糖尿病教育管理队伍。“这五点就够我做十年了。”
需要强调的是,健康教育虽然能够改变患者行为,但是作用有限。孙子林期待未来可以借助内分泌科医生的研究,形成临床证据,并转化为相关的法律、政策,更加有效地引导以糖尿病患者为代表的慢病人群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并获得更好的疾病防治效应。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