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李为民 文化是【医疗航母】的引擎

时间:2019-06-13 15:15:25来源:未知作者:尹晗

image.png

华西临床医学院起源于 1914 年的华西协合大学医科,有着 深厚的文化底蕴,雄厚的师资力量,既是全国闻名的医学殿堂, 也是许多医学生梦寐以求的最高学府。“每到深秋,当银杏叶 静静铺满校园的时候,我们会叮嘱校工不去打扫,任由华西的 师生、校友和成都市民一起,在满地金黄中徜徉……” “1988 年,我考上了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呼吸内科的硕士研究生, 毕业后,又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留在了华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自此,便与华西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硕士到博士,从临床医生到医院管理者, 31 年的时光,让我对华西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异乎寻常的感情。”

家国情怀 平民情感

“2013 年,我当选为四川大学华西 临床医学院 / 华西医院院长。彼时的华 西,已经走入高位,不仅是国内外很多 医院学习、借鉴的榜样,还给整个医疗 行业带来了很多深刻的影响。如何带领 华西这艘医疗航母驶向新的航程,是我 面临的最大挑战。” 无数个不眠之夜,在与医院领 导班子一道描绘华西未来发展的蓝 图时,李为民也对华西“家国情怀、 平民情感、休休有容、革故鼎新” 的医院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文化,是华西这艘‘医疗航母’ 得以远航的‘引擎’。” 华西医院起源于美国、加拿大、 英国等国基督教会 1892 年在成都 创建的仁济、存仁医院。建院之初, 便提出了“让成都百姓都能看得起 病”的口号。民国初年,医院采取“以 盈补亏”的方法,对富有者收取较 高费用,减免贫苦患者的费用。李 为民说:“当时,医院的特等病房 每天收费 1.5 个银元,而慈善病房 却完全免费。这份平民情感,也随 着历史的发展,融入了华西的血脉。” “心存百姓,不过偏安一隅; 胸怀家国,才显医者担当。”李为 民介绍,华西人的家国情怀,在于 “无私奉献有大爱,舍我其谁有担 当”。抗战中,罗盛昭毅然辞去医 生职务,到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 先后组建临时医院、战地医疗队, 在湘北等地救助受伤军民 12 万余 人。而他自己,却在转移途中遭日 机空袭身受重伤,留下了终生残疾。 新中国成立后,华西学子杨振 华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生活 条件,一家五口躲在轮船底舱三个 月飘洋过海,回到华西。1953 年, 杨振华跟随第二批抗美援朝医疗队 启程,奔赴前线,并担任医疗队副 队长。在朝鲜战场,他用自制的仪 器诊断和治疗伤病员,减少了残疾 率和死亡率,挽救多名危重伤员的 生命,荣立志愿军三等功。 战火虽已远去,但在没有硝烟 的战场上,华西人始终冲锋在前。 2003 年,随着 SARS 病毒的肆虐, 一场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在神州 大地打响。很快,华西人一封封饱 含激情的请战书纷至沓来,强烈要 求到隔离区去工作。李为民回忆:“当 时,全院提交请战书的员工共 1352 名,占全院医护职工的一半以上。 在谈‘非’色变的当时,在那场充 满危险和残酷的斗争中,华西人身 怀家国情怀,尽显英雄本色!” 从 5.12 汶川地震,到 4.20 芦 山地震,再到彝良、鲁甸、九寨沟、 尼泊尔……无论国内国外,每一次 大型公共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华 西医院总是第一时间主动请战,第 一时间派出队伍,第一时间联系灾 区,出色完成了多项应急救援任务。 特别在汶川、芦山两次抗震救灾中, 创下世界重大灾难医疗救援史上的 许多奇迹,被誉为抗震救灾医疗战 线的中流砥柱,被党和国家领导人 赞誉为“不仅有崇高的道德,而且 有精湛的技术”,并被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 英雄集体”的光荣称号。

休休有容 革故鼎新

在华西人的字典里,休休有 容并不是指一团和气,而在于包容与 开放。”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 争全面爆发,中央大学医学院、 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齐鲁大学、燕京大学内迁华西 坝,联合办学,共克时艰;10 月,华西协和大学、中央大学、 齐鲁大学三大医学院联合开办 医科,华西协和大学医药学院 提供实验室、教学设备、师资, 倾力支持,热情协助。 李为民说:“我的老师陈 文彬教授,毕业于福州医科大 学,为了支援四川,来到华西, 并成为华西最早的博士生导师; 在 5.12 汶川大地震时,先后有 来自全国 20 余家医院 62 名专家 深度融合到华西医院重点科室 开展工作,一起救护伤员。我 们主动地把床位分配给他们管 理,让他们担任医疗组长,组 成了一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的精锐医疗队伍。无论你来自哪 所学校,哪个地区,只要有能力, 愿意留下来干实事,‘休休有容’ 的华西,就会为你敞开大门!” 改革开放是华西医院发展 中重要的历史节点,也赋予华 西“革故鼎新”的文化内涵。 改革开放 40 年来,华西也不断 从战略层面进行革新。 李为民介绍,20 世纪 90 年 代,院领导班子研判,医疗服 务将从计划经济走入市场经济。 想要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医 院规模一定是最重要的。于是 随着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建设, 医院的规模迅速扩大,床位从 1235 张飙升至 4300 余张。而当 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如何进 一步加强华西的内涵建设,便 成为了关键。2000 年以后,院 领导班子提出了“科研强院” 的战略,医院通过“内培外引” 的形式,大量引进高端人才, 同时在院内建立研究基地,并 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医学研究、 创新的政策。“这一系列举措, 成为华西今天能够在国际排行 榜中名列前茅的关键因素。” “2005 年,我们又提出了 ‘区域发展’的战略。当时, 尽管华西床位已经增加到 4300 余张,但老百姓到华西来看病、 住院仍然非常困难。而我们区 域里的基层医院无论是业务水 平,还是管理能力,都与发达 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实 现医疗服务的同质化,就需要 带领整个区域共同发展。于是, 我们开始建立华西区域协同联 盟,把华西的优质医疗资源辐 射到整个西部地区,来带动区 域的整体发展。” 如今,华西医院已建立了 紧密型医联体,领办型医联体, 专科联盟,远程网络联盟,社 区联盟五种形式的医联体。李 为民说:“我们希望通过医联 体的建设,提升基层医院的诊 疗水平,在区域内形成和谐的 医疗生态圈,真正将患者分流 到基层。”

使命担当 世界一流

“华西的未来,是我一直在思 考的问题。我和我们的领导班子一道, 为华西定了几个‘小目标’,排在第 一位的,就是使命担当。” 李为民表示,作为国家在 西南地区的“医学重镇”,华 西有责任、有义务承担国家使 命,助力健康中国的实现。对内, 华西将继续通过医联体的形式, 促成区域医疗服务同质化,积 极推动分级诊疗;对外,华西 组建了国际应急救援队(EMT)。 这也是全球第一支非军方最高 级别的国际应急医疗救援队, 在国际上发生重大灾害的时候, EMT 便可代表国家参与救援。 李为民将第二个目标归纳为 “创新引领”,他认为,未来的 华西,应在医学创新方面领跑, 特别是在原创研究中,实现华西 研制,华西标准,华西发展。 李为民介绍,第三个目标, 是要从患者全生命周期进行健 康维护。“要真正实现健康中国, 医疗必须从过去只关注疾病本 身,向疾病预防、健康管理、 疾病的早诊早治、康复的全流 程过渡,并建立防治结合的模 式。”他表示,随着患者全程 管理中心的建立,今后,华西 不仅要成为国家级医学中心和 示范基地,还要带领整个中国 的医疗机构,实现职能的转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 个目标,是世界一流。”经过 百余年的发展、积淀,华西在 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但华 西临床医学学科领域最新 ESI 数据于 2018 年才进入全球前 1‰行列。李为民希望,通过推 动医疗模式的创新,促使华西 医疗效果的提升,实现急危重 症的抢救成功率、急性病的治 愈率、慢性病的生存率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让患者获益。 “使命担当、创新引领、 健康守护、世界一流。这就是 华西未来的四个‘小目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 求索。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把 华西的优势和华西的历史整合, 才能不断地发展。我愿与华西 人一道,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