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黄国俊眼中的外科医生与手术匠

时间:2017-05-27 11:16:02来源:未知作者:陈惠

黄国俊出生的时候是双脚畸形。没有任何医疗经验的父亲,每天用手尽力扳正他的双脚,终于在 6 年之后,黄国俊能站起来走路。从此,他也立下志愿,选择医生作为他的终生职业。

在他长达50余年的外科生涯中,他挽救和延长了6000多例患者的生命,并成为亚洲第一位、中国唯一的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

黄国俊喜欢外科,喜欢把手术做好。他认为每个手术都是一件外科的艺术作品。但如果不能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外科手术不但无效,甚至有害。因此,多学科综合治疗才是正确道路。他说,只会用刀的外科医生只不过是一个手术匠,而不是一个好的外科医生。


立志学医:

>>父扳畸足  结下医生缘


1920 年11月2日,黄国俊出生于广东省丰顺县留隍乡世代经商之家,但阖家喜得贵子的欢悦之情,迅即被无情的烦恼所取代,婴儿的双脚为先天马蹄内翻足畸形。两岁那年,黄国俊被送往当地最好的医院汕头市博爱医院诊治,经两次全身麻醉,石膏矫形手术竟全然无效,依然只能爬行。


他的父亲黄经南一生经商,从未上过学,更没有任何医疗经验。无奈之下,每天用手尽力扳正小国俊的双脚,然后令他扶着桌凳忍着剧痛站立起来,坚持,再坚持,直到痛得全身大汗淋漓。土法施治,一连4年,奇迹出现了,小国俊终于可以站立行走了。慈父和小国俊的锲而不舍,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不懂医术的父亲为他治好双脚的深刻记忆一次次浮现脑际,他想,治病救人该是一项多么高尚的职业,于是立志从医,而且要当一名杰出的精于手术的医生。


梦想成真:

>>协和工作  如鱼得水


历经战争年代的重重波折,1948 年6月30日,黄国俊提着一个小皮箱和一件大衣站在了北京协和医院的门口。第二天,他穿上了北京协和医院的白大褂。这一刻对于黄国俊来说,梦想成真,从此开启了外科领域的医学人生。 


当时,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实习医生的 24 小时工作制很艰苦,但黄国俊一开始就开足马力, 情绪高涨,所有工作一丝不苟。


他的绘画才能在重视解剖的外科领域助了他一臂之力。他常常在病历及手术记录中加入插图,科里的主任和医生在手术时如有特殊发现,也常常叫他到现场把手术发现画下来。


1958 年,黄国俊和阜外医院放射科、病理科,以及与刚建院不久的日坛(肿瘤)医院协作,开展食管癌术前放射与外科综合治疗研究,截至 1962 年共总结 113 例经验,初步说明综合治疗有提高手术切除率和远期生存率的效果。当年他在苏联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了这一临床经验。


亚洲第一人:

>>英国皇家外科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


1975 年,黄国俊奉命率队前往云南。


为了弄清个旧锡矿工人肺癌患病率较高的发病原因,他和队员们跑遍各个矿区,下到几百米深的井下,对矿工进行健康普查。他还多次为肺癌矿工进行手术治疗和示范,并在当地开办肺癌诊治训练班,建立肺癌防治研究基地。


在其后的 15 年中,他 7 次亲临云南锡矿指导肺癌防治研究工作。 


肿 瘤 医 院 对 3 000 多例食管癌手术后随访情况的统计中显示,手术后生存10年以上的 达 22.5%,15年以上的 19.7%,20 年以上生存率11%。黄国俊也因而成为国际同行所仰慕的权威之一,在国内外发表了200多篇论文,被公认为是在食管癌方面贡献最为突出的专家。 


1988年1月,黄国俊应邀到伦敦接受英国皇家外科学院授予的荣誉院士(Honorary Fellow)称号,该学院宪章规定在世的荣誉院士在任何时候不得超过120人。


黄国俊是获得此荣誉的亚洲第一人,也是国内唯一的外科专家。 


1995 年,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国际食管疾病学会国际学术大会上,黄国俊被接纳为永久荣誉会员。


点名医生:

>>吴阶平笑称“黄国俊免我一刀”


20 世纪 60 年代初,黄国俊就成为了中央领导保健小组的一员。他先后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国际友人、劳动英雄进行过大手术。

 

此外,黄国俊还是他老师们的“点名医生”。北京协和医院外科曾宪九教授、内科张孝骞教授均指定他来为他们做手术,黄国俊每一次都能圆满地完成“考卷”。


1986 年,著名医学家吴阶平教授右肺新发现肿块。经过北京和上海有关专家多次会诊都难以排除肺癌。当时黄国俊正应邀在法国讲学,没有在场。吴老得知他即将回国,建议等他回来,听听他的意见。


一周后,黄国俊回到北京,详细分析了吴老的全部病史和体检资料,判断吴老右肺上新发现的肿块是结核而不是肺癌。他果断地建议采用抗结核药 物治疗,不要手术。 


在临床上要推翻对一个患者的“癌症”判断并否决它的手术治疗,比“癌症不能排除,应该进行手术探查”的决定要冒更大风险,更何况这位医学泰斗的“癌症”是由国内著名医学专家们经过反复会诊而不敢排除的。万一有误,将会影响吴老的健康乃至生命。 


然而,黄国俊还是考虑患者的利益并坚信自己的经验和客观分析后的判断。果然,吴老采用抗结核治疗 1 个多月后,病灶便明显缩小,3 个月后基本消失。事后,吴阶平十分高兴而又风趣地说:“黄国俊免我一刀!”


批评“一把刀”:

>>外科医生不能只做手术匠


黄国俊说他喜欢外科,因为外科能治好肿瘤。他喜欢把手术做好,因为每个手术都关系到患者的安危,也是一件外科的艺术作品。但恶性肿瘤的本性是无情的增长、扩散、转移,而外科手术的作用只是局部切除。当肿瘤属于较早期限于局部范围之内时,彻底完整的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有效治疗方法。 否则,外科不但无效,甚至有害。因此,多学科综合治疗应成为正确道路,应该在研究中不断提高。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黄国俊倡导联合会诊(查房)制度。从1965年开始,胸外科和放射科、内科、诊断科、病理科共同建立每周一次的联合会诊,每次联合会诊时参加者都非常踊跃,座无虚席。这个制度不但适应肿瘤学防治研究发展需要,对于其他专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患者而言,有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效果,对多学科最佳综合治疗方案的设计和执行,科室间的合作和交流,以及对于年轻医生的培养和医疗质量的提高,都极有好处。


他之前开展的食管癌术前放射与外科综合治疗研究,其实也是这一思想结出的硕果。 他说:“世人常用‘一把刀’来称赞某外科医生,我觉得这实际上是一个贬义词。因为只会用刀的外科医生只不过是一个手术匠,而不是一个好的外科医生。”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