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邱海波:直面感染 做健康中国的守护者

时间:2020-09-11 15:35:59来源:未知作者: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

众所周知,感染性疾病覆盖面广,发病率高,重症感染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IDSC)第六届学术大会将于近日举办,此次年会紧扣“直面感染 合作共赢”理念,邀请到了国内外著名专家就感染性疾病新理念、新技术、新进展现场交流,旨在全面提升中国感染性疾病多学科综合诊治能力和公众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邱海波  教授


作为大会的执行主席,邱海波教授对会议可能产生的影响寄予厚望。他表示,IDSC作为中国最大的多学科抗感染平台之一,一定要对新冠肺炎(COVID-19)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我们既要对当前出现的新发传染病,从病因到机制、诊断、治疗、未来的防控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还要对常见的细菌感染、真菌感染以及病毒感染等感染机制、易感情况、耐药情况以及抗感染应对策略、诊断的策略进行充分的总结,此外,也要对未来有一个展望。”总结过去是为更好地去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邱海波教授在本次大会上的报告主题为“面对新冠:挑战的探索之路”。他认为,面对新冠,我们仍有很多挑战。第一个挑战是对分级诊疗的准备不足和对疫情的研判不准确。重型和危重型患者需要ICU或重症定点医院,而普通病患者需要定点医院,轻型患者需要方舱医院,这是武汉抗疫带来的经验。


另外,“我们对疫情的判断很难达到准确,这也给疫情防控带来一个巨大的困难。”他指出,面对秋冬季节即将到来的困难,我们必须做好对疫情的研判和预案。“武汉做的预案是按照北京SARS做的,虽然远比SARS扩大了一倍,但远远不够;我们在吉林做的预案是过了的,而在新疆的预案正好。”他强调,对疫情的判断和预测以及预案是疫情防控重要的一环,必须对此重视。


第二个挑战是社会上对防控的认识。他表示,对于传染性疾病而言,控制传染源、切断其传播途径一定是最关键的。第一条防线应该是社区防控以及疾控工作。不可轻防控、重治疗,全社会都应树立这样的意识,只有控制住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我们才有可能在后面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第三个挑战是做好早期病例发现的工作。一旦发生早期疫情,在做好防控后,早期发现病例是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将核酸阳性的患者筛选出来,才能真正做好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核酸检测就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核算普查策略可以帮助将早期患者或无症状患者筛选出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传染扩散,这应该形成一种社会认识,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此外,还要建立主动报告制度。


第四个挑战是治疗。“治疗是最后一道保险,治疗的患者远比前面筛选前的患者要少得多。”他表示,很多人希望有特效药,但病毒性感染一般很少有特效药物。“没有特效药物,不等于我们不会积极治疗。另外,不要盲目地去选用那些我们认为可能有效的药物,不要过多地依赖激素等抗病毒药物。”维持好患者的营养,让患者好好休息,帮助他们把器官功能支持住,慢慢等患者自身产生抗体,疾病的过程就自然地结束了。


最后,他指出,疫苗可能是未来的希望,“虽然已经出现了再感染的病例,但疫苗对高危人群仍是保护作用的,”疫苗的研发和对疫苗的免疫持续时间的评价是目前我们更应关注的。


邱海波教授在新疆抗疫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