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全体大会|王明贵:抗菌新药研发正逐渐走出低谷期
“虽然近年来一直在说耐药菌多、抗菌新药研发少,但事实上这几年可以看到,抗菌新药研发的最低潮已经过去了,2013年开始,抗菌新药上市的数量在增加。”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所长王明贵教授介绍了抗菌药物的研发现状。

近十年上市新抗菌药的特点,抗GPC以脂糖肽类上市多,抗GNB以酶抑制剂合剂上市多,广谱抗菌新药以四环素类衍生物多,还有喹诺酮类。脂糖肽类主要有替拉凡星、达巴凡星、奥他凡星,特点是半衰期长,一次用药血药浓度可维持很长时间。Lefamulin体外抗菌作用类似于大环内酯类的抗菌谱,作用更强,对MRSA有效,2019年8月美国批准适应证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同时批准静脉及口服制剂)。今后可能适用于儿童感染、淋病等。特地唑胺于2019年2月在中国批准适应证为皮肤软组织感染,特点是200 mg qd。头孢比罗的特点是革兰阳性抗菌活性强,对MRSA、VRSA及VISA均有抗菌活性。
喹诺酮类的新药主要是奈诺沙星、西他沙星、德拉沙星。奈诺沙星为无氟喹诺酮类,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MRSA、PRSP具有抗菌活性,中国首次批准上市的1.1类新药,2016年5月批准上市,2019年列入国家医保国谈目录。西他沙星抗菌活性全线增强,对部分环丙沙星耐药大肠埃希菌(60%~70%)有抗菌活性,批准适应证广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药动学方面,奈诺沙星更好,半衰期12.8 h,口服利用度100%。德拉沙星口服半衰期3.7 h,需要一天两次给药。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61%头孢他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有一定作用。
王教授表示,对于新抗菌药不能做药敏的情况下,对临床微生物科提出要求,有快速分子检测耐药基因、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或根据不同菌种分子流行病学推测最常见的β内酰胺酶。
酶抑制剂合剂Meropenem-vaborbactam,2017年8月在FDA获批,适应证为复杂腹腔感染。Imipenem-relebactam在2019年7月FDA批准上市,在国内目前参与国际HAP的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Cefepime-zidebactam比单用头孢吡肟或头孢他啶抗菌活性增强4倍,对产金属酶菌株有效。
依拉环素是含氟四环素类,口服生物利用度28%,单剂口服后半衰期达22 h。奥马环素对肺炎克雷伯及鲍曼不动杆菌的MIC<4 mg/L。
王教授表示,由于政策上的引导,如美国抗生素研发激励法案、中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才能有这么一些新药的不断研发上市。问题是抗菌药上市后的临床应用问题和新的政策“集中采购”问题对创新药物研发动力的影响。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