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肠梗阻“三阶段方案”效果确切
复杂性肠梗阻是临床难点和重点。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吴咸中院士开创中西医结合外科,依据“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指导思想,
将传统医学的针刺、方药和现代介入、微创诊疗技术相结合,逐渐归纳出复杂性肠梗阻的三阶段诊疗方案,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
第一阶段:非手术治疗阶段
基础治疗:我们提出了“术前肠康复”的理念。基于这一前提,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配合防治腹腔感染和毒血症等措施才能发挥水到渠成的效果。
中医治疗:复杂性肠梗阻病因病机复杂,故证候多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根据证候分别施以通理攻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理气开郁等治则或联合使用。复杂性肠梗阻,我们提出寒下法“急下存阴”奏效即止,适时施以健脾益气,能够加快康复进程。
营养支持:复杂性肠梗阻患者往往合并较为突出的营养不良和内环境紊乱,故充分的静脉营养支持尤为重要。患者恢复自主排气排便,即可开始口服少量肠内营养制剂,每日酌情增加摄入量。同时口服益生菌和益生元,重建肠道微生态。
第二阶段:手术治疗
前两个阶段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手段的运用,我们中心的非较窄性肠梗阻的急症手术率已经下降至<1%。但是仍有大约60%的复杂性肠梗阻仍然需要手术治疗以彻底消除病因以及预防复发。正因为有了“术前肠康复”,我们可以从容不迫的选择更加微创的手术方式。但对于一部分腹腔放化疗病史、腹茧症、严重致密广泛肠粘连的患者,开放手术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主要手术方式包括改良小肠内固定术、小肠双排列术、计划性腹腔造口术等。术后如何防治早期炎性肠梗阻和肠粘连仍然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第三阶段:术后胃肠道康复
术前多合并严重营养不良和免疫失衡,胃肠道运动受限,吸收功能减弱,肠道菌群破坏等。术后应积极控制腹腔感染、预防肠瘘发生、减少脏器损伤、促进胃肠运动和吸收功能恢复、重建肠道微生态。提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实现“完全肠外营养支持—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营养免疫治疗”的序贯过渡。
总之,复杂性肠梗阻三阶段诊疗方案强调整体观念,辩证论治,遵循“抓法求理”, 坚持中西医结合为方向,以急腹症八法为准则,以腹腔镜微创外科为手段,以加速康复外科措施为临床路径,将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贯彻于复杂性肠梗阻三阶段治疗始终。
南开医院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学科团队探索
自1959年吴咸中院士参加天津市“西学中”班至今,南开医院已经形成了第四代学科团队。研究工作已在胆胰、胃肠、微创、中药治则与方药研究等四个方向上具有一定规模。
胆胰方向在复杂胆道疾病(胆石病)、急慢性胰腺炎、胰腺囊性病变、胰腺肿瘤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等疑难重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中医药和微创技术相结合的模块化中西医结合临床方案和临床路径,探索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中西医结合免疫调控治疗。
胃肠方向在各类型阑尾炎、消化道穿孔、肠瘘等腹腔感染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复杂肠梗阻的三阶梯治疗方案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在优化开放与腹腔镜手术、全身与腹腔热灌注化疗、放疗与局部放射离子置入等治疗流程基础上,形成规范化的消化道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微创外科方向具有系统的中西医结合内镜、腹腔联合治疗急腹症的理论和实践,三镜联合治疗胆道结石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在反流性食管炎、减重与2型糖尿病、腹部血管疾病的微创介入治疗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吴咸中院士急腹症治疗“八法”的理论指导下,结合中药板块学说,中医治则与方药研究在王丰教授指导下,对活血化瘀法、理气开郁法的有效部位群进行提取并富集,通过动物模型验证药效理论,形成由有效成分组成的新型制剂。
胆胰、胃肠、微创、中药治则与方药研究四个方向并非各自为政,而是统一大方向下进行更加深入具体的研究创新,互为参照,互相促进,协同进步,共同发展。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