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定伟研究 登《亚洲男科学》封面
5月5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伟教授团队于亚洲男科学学会官方杂志《亚洲男科学》以封面文章发表了一项研究,旨在探究PSMA-SPECT/CT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的诊疗价值。该文作为双月刊《亚洲男科学》以封面文章发表,德国慕尼黑大学前列腺癌专家TobiasMaurer特地撰写述评,对本研究给予高度评价。该研究表明,对于前列腺癌患者而言,PSMA-SPECT/CT较常规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更多的病灶,取得更好的检测效率,且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
研究简介
研究纳入2015-2017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50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全部接受过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联合同机CT扫描图像融合技术(SPECT/CT)的检查。
患者在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性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生化复发,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0.2 ng/ml,病理为前列腺腺泡腺癌。1月内均予以MRI,骨扫描以及PSMA-SPECT/CT检查。
在50例患者中,PSMA-SPECT/CT在39例患者中发现前列腺癌转移灶,检测效率为78%,而骨扫描与MRI检测效率分别为34%与40%。
对于骨以及淋巴结转移灶的鉴别能力上,PSMA-SPECT/CT检测效率为(50%,42%),而骨扫描为(34%,0%),MRI为(24%,20%)。在不同血清PSA水平(<1 4="" 10="">10 ng/ml),PSMA-SPECT/CT均较MRI以及骨扫描有更高的检测效率。
根据PSMA-SPECT/CT检查结果,31例患者临床决策得以改变,这些患者短期内PSA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研究者说
PSMA作为免疫靶点指导“精准打击”
近年,前列腺癌发病率显著上升,已成为男性发病率增速最快恶性肿瘤之一。前列腺癌转移灶的及时检出,对临床前列腺癌诊疗具有极为重要指导意义。现有前列腺癌辅助分期的影像检测手段如骨扫描、CT以及MRI在检测前列腺癌转移灶、指导手术及放射治疗中价值有限,亟待更好的影像学检测技术来定位转移灶。
PSMA在大多数前列腺癌细胞表面过度表达,且在低分化、转移性和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表达进一步增加。由于与PSMA结合的配体类物质更能有效地被转运到细胞内,导致放射性示踪剂在肿瘤细胞内的滞留,从而显像质量更佳。因此,PSMA可在影像学手段上予以标记,并指导肿瘤位置,从而作为免疫治疗的靶点。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15年10月开始应用99mTC标记的PSMA-SPECT/CT用于前列腺癌转移灶检测以来,已为300多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了该检查。
该研究的临床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通过同传统影像学检查比较发现,PSMA-SPECT/CT诊断敏感性、特异性明显提高,尤其对于体积较小,PSA水平较低的前列腺癌转移灶,诊断价值更大;
★ 对于多脏器原发恶性肿瘤患者,有助鉴别转移灶是否前列腺来源;
★ 术前帮助外科医生准确判定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范围,提高淋巴切除率,减少不必要的副损伤,进而提高肿瘤患者预后。
研究通过收集并分析最近3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生化复发的患者临床资料得出结论。
PSMA-SPECT/CT较目前影像学检查相比,能够更好地发现并定位前列腺癌转移灶,从而精准引导对目标靶病灶治疗,进而使患者生存获益。
此外,PSMA-SPECT/CT检测发现了一部分高危和复发的前列腺癌患者出现“步进式”转移的独特模式,通过个体化多学科诊治平台使医生可以更好地对肿瘤进行“精准打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