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把握人生,青年正是奋发时

时间:2017-07-14 15:43:39来源:未知作者: 陈惠 仇玉青

blob.png

5月10日,五四青年节后的第五天,在中日医院明道讲堂,王辰院长站在台上,以自身经历和他对做人、读书、做学问、做事的感悟,为在座的300余名年轻医生、护士、研究生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尽管自嘲还有5年退休,院长身上所散发出的特有激情与昂扬气魄,绝对不输任何一个年轻人。

相信善良和高尚,深怀恻隐与悲悯之心

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又是唯一的男孩,王辰是被父母和两个分别大他9岁、7岁的姐姐宠着、护着,“在充满着爱的环境中长大的”。父母是大学教师,家庭条件不错。父亲常常带着浓厚的山东口音,在饭桌上教育姐弟三人,以至于小王辰“特别不喜欢吃饭”,“一吃饭,老爹就叨叨”,“叨叨”是王辰那时对父亲教育的第一感受。

在阳光环境里长大的人,心灵都比较透亮。尽管后来经历了文革,见到种种不公和迫害,但王辰竟然成长得连“防人之心”都没有。相反,这些经历激发了他的恻隐与悲悯意识,更让他领略了人性的光芒。

当今社会,大家似乎更相信人的“恶”。说谁好,少有人信,说谁坏,很容易信。其实,这反映了人自己的世界观和内心的状态。有句话说,“好人不知道坏人有多坏,坏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讲的是人既活在客观世界中,更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青年人是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一定要相信世界上有真正的善良和高尚,崇奉和弘扬这种善良和高尚,同时,在现实的社会中又能够应对邪恶和庸俗。王辰多次教导学生,“价值观务求高贵,世界观应当现实。以高贵的价值观导引,以现实的世界观行路。”秉持高尚心性,又深知世间“生物的多样性”,客观理性地对待之,王辰笑称,这就是人生之道。

做学问,要用心、严谨、领会

王辰回忆小时候,凌晨两三点钟起夜时,经常发现父母还在台灯下备课,小王辰忽然意识到,书原来是要认真地读的,课前是要认真地备课的,上课是要认真地讲的——读书、做学问是一件丝毫不能怠慢的事。这是父母对王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从小就是能静能动的孩子,既能因为痴迷于玩航模被爹追得抱着三合板和香蕉水到处跑,又能在图书馆里安安静静地读小说。

王辰还记得自己读的第一本小说《绿色的远方》是一个关于少数民族翻身解放的故事,此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只要是当时能找到、允许读的书,他都尽量找来读……虽然现在都记不清读了什么,但长期沉浸在文学情境中,让王辰对社会人生有了间接体会,也让他更用心地去思考和体味周边的人和事。

王辰是幸运的,从小生长在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中,这让小王辰对“做学问”这件事耳濡目染。上小学时,一次,他问邻居蒙古史学家贾敬颜先生:“贾伯伯,‘噬脐莫及’是什么意思?”被公认为是“活字典”的贾先生也不确切知道此词来由,于是架起梯子,在自家堆成山的书籍中,上上下下翻了个遍,没有找到答案。他对小王辰说:“等我到图书馆给你查查。”过了两天,贾先生翻遍图书馆后仍然没有查到他认为确切的答案。他找到小王辰,给了一个他自己的“假说”:似乎是源于麋鹿受伤后,舔自己肚脐的麝香救命,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可能由此引申为“后悔莫及、难济于事”。他强调,“这只是我的猜想,并未找到严格根据,以后若找到,一定再告诉你。”从此,王辰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是什么都可以随便说说的。

梁思成是王辰最崇尚的学者和工程师。他至今记得梁思成的书《平郊建筑杂录》中极为美妙的一段话:“北平四郊近二三百年间建筑物极多,偶尔郊游,触目都是饶有趣味的古建……无论哪一座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不在诉说乃至歌唱着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王辰为之一震的,是梁思成发自骨子里的对建筑的热爱和领悟,并能写出如此深刻达意、美如诗歌一般的文字。学医后,他由此想到,梁思成能够把土木建筑都学得这样灵性四射,作为学医的人,面对有血肉情感的患者,不投入情感,不具备人文素养,不领悟生命的本质真谛,安能行医?

学知识易,生思想难

古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讲的是学和思都很重要。两者中,学相对易,思尤其难。

万事启于易,先说学习。人除了在实践中获取自己的直接经验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书本等学习间接知识。王辰一贯的观点是,虽然现代媒体众多,但最好的学习方式仍是读书。读书更有自主性、主动性,书中文字对现象、逻辑阐述得最清楚,除接受知识外,书籍最容易让读者领会观点,形成思维。

在取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基础上,需要积极地思考,产生正确、最好是独到的思想至为重要。一定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至少将学过的知识以逻辑连贯成体系。除自己思考外,要善于领会、领悟人家的思想,用别人的思想武装自己,特别是关于方法论、关于道理方面的思想。要积极借用别人的思想来醒悟自己。

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进门赫然可见毛泽东题写的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旁边另有董必武题写的校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再往里走,见到毛泽东任附属小学主事(校长)时提出的小学校训:“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三句话,句句精彩,促人深思,引人力行。

在台湾,王永庆给长庚医院院庆的祝词,大意是:“天下没有容易做的事,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勤劳朴实是根本。”至今王辰印象犹深。

中国的发展呼唤着有思想的人出现。有人讲,五百年出一个圣人,一百年出一个思想家,十年出一个理论家。这或是玩笑,但卫生事业的昌盛,医改方向的把握,医学的发展,确需有思想的智者,年轻人中应当出现这样的人。大家要育此才华,有此担当。

医护是健康与生命的照护者,而不仅是医疗技术的提供者

王辰曾经和朋友探讨过,人类最本元的情感是什么?“喜怒忧思悲恐惊”?其实,人类和动物都一样,只有爱和怕才是最本元的情感,其他情感都源于爱和怕,善良也是源于爱和怕。比如,舐犊情深,此为爱;羊见狼而避逃之,是为怕。爱和怕都和生存紧密相关,爱是为了繁衍,怕是为了生存。这就是生存之道。

人生要真正爱其所爱,如亲人、事业、民族、国家;惧其所惧,要对违法、贪婪、不健康生活方式深存戒惧之心。作为医生和护士,更要知道生活中、执业中何为所爱所惧,还要将这两种最本元的情感传递给患者,让患者能够爱之所爱,惧之所惧,趋利避害,维护好身心健康。 王辰讲,“医者必须是人类中最棒的一批人,人尖子中的人尖子才能做医生。”医生和护士的角色是什么?是代表人类和社会对患者生命和健康的照护者,而绝不仅仅是医疗技术的提供与施予者。医务人员在技术上必须精益求精,体现当代医学技术的良好水平。但是,科技仅是照护患者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医生护士以语言为最主要体现方式的人文素养在行医中发挥着至为重要的作用。医务人员应当让患者受到躯体和精神心理的双重照护,在祛除躯体病痛的同时,使其内心也能够安宁下来。要做到这一点,人文素养至为重要,从年轻时就要注重积累提升。

blob.png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