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医声 ③ | 杨杰孚委员:全面提升国产高端医疗器械自主创新能力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分别于2022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开幕。各代表委员纷纷带着提案建议而来。其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杨杰孚提出了两份提案,分别为“关于全面提升国产高端医疗器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案”和“关于加强我国乡村公共卫生及医疗能力建设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杨杰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把创新放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要位置做出部署。虽然在其它行业如高铁、航天技术、天宫、北斗卫星等有重大突破,但医疗临床的创新能力远远滞后,尤其是高端医疗设备。目前我国高端医疗器械绝大多数被外国品牌占据,约80%的CT机、90%的超声波仪器、85%的检验仪器、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心血管领域90%或90%以上(如血管造影机,超声心动图等)都是进口产品。
1、充分发挥我国体制优势与制度优势,把制造高端医疗设备作为重要的国家科技战略
集中力量办大事,建立医疗高端技术创新体系,帮助国内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及生产从根源上得以转变。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将市场基础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2. 对于一些核心高端设备,如核磁、起搏器等卡脖子技术,国家应当给与特殊扶持和投入
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个维度全面支持,加速追赶国外先进医疗科技的步伐。尤其是国家对高端产品科技创新型企业需要给予财政扶持,进行国家驱动的战略性投资,这样才能推动创新资源向国家重点产业集聚,研发及生产出具有自主创新的产品。
3. 产学研相结合 ,多学科交叉融合
相关大学、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应积极与企业联合,形成“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应用示范、市场推广”全链条创新模式。在医疗器械领域,高新技术的快速汇聚促进了高性能医疗器械的推陈出新和升级换代。医疗设备复杂,融合了多学科技术,包括物理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智能技术与生命医学等,因此必须多学科的深度融合。
4. 提升企业研发及生产的积极性
高端医疗产品投入大、周期长且风险大,对企业的经营者应有长期生存及积累资金创新发展的战略眼光。考核机制和分配机制很重要,健全有利于创新产品的激励机制,并通过这种激励机制带动企业积极性,使企业发展良性循环。此外应当建立风险保障机制,万一研发及生产失败企业能够存生存下来。
5. 引进、培育一流人才:
要注重培育大师级战略科学家、包括基础研究专家,临床医学家及技术专家,聚集培养领军科技人才,发现培育及引进拔尖人才相结合,充分调动人才个体的自主创造力,鼓励其大胆开展独创性研究与应用,并围绕其核心体系打造创新团队。
6. 鼓励使用国产设备
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端医疗设备,如CT、血管造影机等相继应用于临床,其效果并不亚于同类进口产品。我国自主生产的5.0T磁共振也进入医院。对于这些国内产品,除了在审批流程及产品招标等方面给与“绿色通道”外,国家应当出台相应政策,逐步提高国产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比例,并要求公立医院必须使用一定比例的国产医疗器械。
我国乡村居民公共卫生意识薄弱,在面对流行性疾病时会出现轻视或恐慌情绪,使得流行性疾病的控制难度增加,河北新冠疫情的爆发就凸显了乡村防疫工作环节的薄弱。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大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流动,导致乡村人口“空心化”,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医疗成为乡村医疗面对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很多乡村居住的老年人不习惯到医院看病,拖到疾病终末期就诊时又受限于乡村医疗服务能力,使得疾病难以得到即时妥善的诊疗。因此,加强我国乡村公共卫生及医疗能力建设迫在眉睫。
1、从国家政策层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及医疗的投入力度
农村的医疗卫生费用是由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农民个人卫生支出三部分构成。当前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所占比例较小,需要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而对于公共卫生建设应当完全由政府及社会负担。
2、加强城市二级以上的医院支持农村
城市二级及以上的医院应当将支援农村项目作为医院及医务工作者工作考评的指标,加强城市医疗机构技术人员对农村的对口支援力度。执业医师晋升为副高级技术职称的,应当有一定的时间年在县级以下或者对口支援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经历。将下乡对口支援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的重要参考指标。
3、积极引导医学人才流向农村
健全鼓励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激励制度,适当放宽在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条件。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应落实完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激励人才扎根一线建功立业。
4、加强乡村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全科医生及公共卫生人才建设队。国家或各省市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短期培训班或缩短学制(如2-3年)的医疗及公共卫生院校,定向为乡村培养公共卫生及医疗人才。鼓励免费定向培养一批源于本乡本土的全科乡村医生,多途径培养培训乡村卫生健康工作队伍,改善乡村卫生服务和治理水平。按比例分配到各地,以县为单位每5年动态调整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总量。乡镇卫生院应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
5、加强乡村信息化建设,促进分级诊疗
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基层设施与城市差距大,因此国家及地方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及建设。因为互联网远程医疗队提高乡村医疗水平及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通过乡村卫生信息平台与相关上级医疗机构达成远程医疗协作,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资源互补、协同与高效运行。按照常见慢性病的双向诊疗标准,根据各级卫生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由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医院与其对口支援的上级医疗机头制定双向转诊流程,以确保危重症患者的及时、高效诊疗,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