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李卫华:厚德精术尽责至善 大医精诚革故鼎新

时间:2022-03-23 12:17:45来源:未知作者:洪瑞麟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洪瑞麟)从事心血管病专业近40年,他始终坚持在临床一线,救治了无数的病患;他勇于创新,率先开展的临床技术填补了多项省内空白;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赢得了患者及同行的尊重与信任。

他就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厦门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入党35年以来,李卫华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刻苦钻研业务,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为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李书记.jpg

躬身力行  履职尽责勇担当

丰碑无语,行胜于言。2019年12月起,李卫华担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积极推动医院各项党委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荣获“厦门市劳动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李卫华作为厦门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党委书记,积极参加疫情防控的各类医疗、设备物资保障和人员协调工作,带领学科团队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指南实施救治,组织力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他带领院党委领导班子及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主动请战,坚持顶在前面、干在难处、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结合实际工作,分析研判医院防疫工作开展情况,动态研究最新防疫工作举措,保障了疫情防控工作扎实有序推进,确保坚守抗击疫情岗位一线医护人员安全。在他的带领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表彰。

勇于创新  探索临床诊疗新技术

作为国内知名介入专家,李卫华从事心血管病专业30多年来,完成心脏高难度介入手术6000余例,指导周边多家医院开展心脏介入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李卫华勇于创新,积极探索解决临床问题的新方法新方案,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他在闽南地区率先开展了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介入技术治疗冠心病等;在省内率先开展血管内影像学研究,如血管内超声检查易损斑块研究,发现和证实血管内超声是诊断易损斑块的金指标,填补省内空白,与冠脉造影、MSCT联合应用可提高检出率。

微信图片_20220313164508.jpg

作为国内知名的介入专家,李卫华书记从事心血管病专业30多年来,完成心脏高难度介入手术6000余例,指导周边多家医院开展心脏介入治疗。

李卫华作为大会主席已成功举办10届海西国际心血管病论坛,参会人次6000余人,成为本地区知名学术交流平台,有力促进了学科发展。几年来,李卫华带领学科团队打造了厦门市高血压防治中心、福建省心血管病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专病医联体厦门分中心、厦门市高血压质控中心等。

作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胸痛中心”“中国房颤中心”“中国心衰中心”“中国高血压中心”的主任委员,他积极推动各大中心建设和运行,并带领团队先后通过各中心的认证,在厦门市率先建立高血压防治网络和胸痛绿色通道,通过绿色通道救治了1000余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力推动了厦门及周边地区的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学科诊疗水平的显著提升,吸引了大批闽西南及周边地区的患者前来就诊,为疑难重症患者解决了“看重病难”的问题。

攻克难关  引领心血管病学发展

李卫华在科研工作上不断攻克难关,积极科研创新。他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0余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12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并列)发表SCI论文30篇,主编专著3部,获得专利授权13项,并参与制定了《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和《2019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

李卫华在心律失常、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领域开展了系列研究,已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研究水平处于省内和国内领先地位。在炎症因子筛查研究中,首次在脂肪组织中发现Ⅱa型分泌型磷脂酶A2(Ⅱa sPLA2),再次证明脂肪组织具有内分泌功能,进一步研究证明Ⅱa sPLA2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直接证明肥胖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奠定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有效干预提供新的思路;首次发现他汀类调脂药物可以减少Ⅱa sPLA2在血管平滑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肌的表达水平,为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证据;首次报道了sPLA2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相关。建立了全国最大的Brugada综合征(BrS)患者数据库。类似这样的发现数不胜数。

李卫华作为厦门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带领心研所团队共获得科技部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科技厅、省卫健委资助项目30余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厦门市科技进步奖9项,近5年发表SCI收录论文近20篇。2019年,他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抗肿瘤新药临床评价技术示范性平台,填补了福建省空白,对促进本地区医药产业发展,加快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有重要意义。

微信图片_20220313164457.jpg

李卫华在担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期间分管医院科研工作,促进医院科研取得了快速发展,2016年获得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为厦门市卫生系统历年之最,其中厦门市卫生系统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峡联合基金项目1项;医院SCI论文数量和质量逐年增加,近3年每年超过200篇,数量和质量均为厦门市卫生系统之最。分管期间,第一医院通过了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认证,是闽西南首家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专业数量全省最多,同时还是福建省首家生物等效性(BE)I期临床试验研究平台,填补了省内空白。

积极探索  推动区域分级诊疗

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李卫华积极探索符合厦门市情的分级诊疗模式,负责厦门市高血压慢病防控工作,积极推进高血压病分级诊疗和“高友网”的建设,包括首创高血压分级管理模式和“高血压全程关照网”等,采取了众多卓有成效的措施,使厦门市的高血压分级诊疗工作成为全国医改的亮点,为厦门模式的奠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制订起了积极的作用。

2015年,厦门的“三师共管”分级诊疗模式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2016年,“三师共管”模式得到国务院医改办的认同,进一步构建了“1+1+N”“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2017年5月10日,在原国家卫计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厦门的“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探索中的五种经验和模式之一向全国推广。

“没有桥,就走不到对岸。”李卫华认为,搭建分级诊疗的桥梁,关键不是大医院的专科医生下去为多少患者看病,而是要培养一批“带不走的患者”。“如果做到即使我们不在社区医院,这些患者也会去那里看病,才是真正的成功。”李卫华说。

微信图片_20220313164524.jpg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