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必杰教授:转变思路、用好技术,感染学科发展路在前方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裘佳)一场新冠疫情,让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感染相关学科也被更多地展现在舞台中央。如何应势而为,推动感染学科建设?感染领域诊疗方面有哪些进展?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IDSC)第八届学术大会期间,《医师报》专访了大会执行主席、IDSC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杰教授分享观点并带来年会特色介绍。
从传染病到感染性疾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们对感染疾病认知、诊疗能力的提升,加之感染本身的流行变化,我们对感染性疾病的关注重点也在不断变化。从20世纪5、60年代的消化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到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血源性传染病,到如今呼吸道传染病越来越成为防控难点。” 胡教授认为,未来对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理念和行动的升级是感染、感控领域,甚至整个医院管理层都要考虑的事情。具体表现在硬件建设上要有所提升,包括发热门诊、发热留观病房,以及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方舱医院更多的是应急状态下的权宜之计,日常情况下要有发热病房。我们感染病科有12间单间的负压病房,还有一个负压监护室,对怀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及一些定点结核病院不收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开放性肺结核患者,都能在负压病房治疗。便于患者诊疗的同时,也减少了传染风险。”
胡教授表示,从整个感染病学科建设来说,要做好定位,转变思路,从以前着重肝炎、艾滋病诊治,到目前按照国际上感染病学科的定位,应对各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的诊治。感染科要有对多部位感染,风湿病、肿瘤、代谢性疾病等合并感染,发热待查,疑难感染的诊疗能力,这就要求做好理念转变、人才培养、专家队伍建设、硬件设施的改造等多管齐下,不断发展。
用好新技术 提升感染诊断能力
社会老龄化增加了感染诊疗的难度,老年人因为合并各种基础疾病,其感染性疾病的诊疗也变得错综复杂;医疗技术的发展,包括器官移植、微创技术,尤其是近年来肿瘤化疗、免疫治疗的发展,使炎症性疾病更加复杂,免疫相关的炎症跟感染性炎症难以区分;抗菌药物的应用导致了微生态的改变,耐药菌、真菌不断增加;人类向自然界不断深入,也导致了一些自然源性病原的感染增多。感染科正面对着越来越多形形色色的致病原,如何更快更准确地诊断成为摆在感染科医生面前的一大难题。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促进诊断技术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临床医生要不断借助新技术提高诊断水平。”胡教授介绍,诊断技术方面,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如二代基因测序(NGS)、基因扩增技术(PCR)等,大幅度提高了医院的病原学诊断水平。“不仅仅是我们三级医院,基层医院的病原学诊断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可以说技术的发展,给临床一个很大的支撑。”胡教授表示,但同时也看到,NGS检测仍有很多挑战,如费用太高、检测稳定性问题、检测速度(24~48 h)仍无法满足理想需求、实验室技术规范问题,以及临床医生对检测结果的解读能力等。
除了常规的致病原,胡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关注的分枝杆菌。他表示,近年来,临床科室的结核病诊断仍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前几天看到我们病房里大概有1/5~1/4的病人是结核,而且往往病情比较严重。一个二十几岁的病人,此前怀疑是恶性黑色素细胞瘤,其实是眼底结核。因为长时间未得到准确的诊断,到我们科就诊时已经是肺结核、骨结核、胸腔结核伴肠梗阻等累及5个器官。另一个年轻患者来我们这里就诊时体重仅有68斤,两肺广泛的空洞病灶,再不治疗恐怕有性命之忧。看到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难过。我们综合性医院诊断结核的能力需要有极大的提升,才能明确诊断,减少贻误。非结核分枝杆菌(NTM)也是我们感染科比较重视的病原。近来发现,很多疑难的慢性感染,最终明确致病原是NTM的比比皆是。”胡教授表示,感染科医生需要不断提升病原学诊断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难治性的感染,使患者少走弯路。
感染治疗理念和技术有新进展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最好是目标性的治疗。”胡教授表示,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应用,细菌真菌等耐药问题日益突出,导致不少微生物感染可能又回到了抗生素前时代,没有一个有效的药物。因此除了抗微生物药治疗外,一些综合性的治疗方式在不断推进,包括提高免疫功能,抑制炎症等。新的治疗技术也在不断探索,噬菌体这个抗生素前时代就有的治疗方式又得到了“重启”,部分解决了超级细菌感染或者特殊病原体感染问题,但需要更深的了解、交流和学习。
“本次年会我们专门设立‘新技术与噬菌体’分论坛,8位专家从噬菌体在耐药菌中的作用,噬菌体的临床应用实践,以及噬菌体基础到临床研究,对分枝杆菌、院内感染、普通感染到复杂特殊病原体感染的作用等,进行了很好的展示。相信能紧跟国际发展方向,对这个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胡教授表示,本次会议保持了IDSC多学科合作的优势和特点,邀请感染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进行前沿分享,以及疑难病例讨论,从理论到临床实践进行了全方位的覆盖。虽然疫情的原因无法线下相聚,期待以线上的方式,为感染相关领域同道们搭建更便捷、更通畅的交流平台,奉上精彩的学术盛宴。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