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与免疫|范红教授:超半数CAP患者是免疫受损宿主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王璐)不管是免疫器官,还是免疫细胞与分子,一旦出现免疫受损,都可能造成感染易发。从流行病学来看,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糖尿病、肿瘤、慢病、HIV感染等,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器官移植以及新型生物抑制剂使用患者的增多,都会导致免疫受损宿主(ICH)群体增加。
具体危险因素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衰弱与营养不良,口咽或气道、胃食管等局部因素,放化疗后对屏障及组织结构的破坏,以及免疫缺陷引起的防御机制的失调。
免疫受损患者常合并感染,其中以肺部感染尤为常见,是急性呼吸衰竭和重症监护室入住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患者中,有超50%患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免疫受损问题。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就不得不思考如下几个问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呼吸系感染工作委员会副主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范红教授介绍道。
范红 教授
ICH肺部感染病原学与正常人有无差异
目前国际上尚缺乏有关ICH肺炎的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但初步的研究的趋势一致,即细菌感染仍然是其最主要的致病菌。在普通人群肺部感染中所常见的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支原体等,在ICH患者中仍属常见。当然,我们也需留意到,除了这些感染外,ICH患者合并真菌、病毒,以及细菌耐药的风险较高,且病情较重、诊治周期较长。
根据免疫受损的类型和程度不同,ICH肺炎病原菌谱也会相较正常人群有所差异:体液免疫缺陷易感染包膜细菌(如说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可能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曲霉、毛霉感染的可能性较大;T细胞免疫受损可导致病毒、胞内细菌、真菌、抗酸菌等一系列感染。
总体而言,在免疫受损患者中,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病原体,其患病率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但合并感染和耐药风险高;AIDS和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合并肺炎时,真菌、结核分枝杆菌和非流感病毒的发生率较高。
ICH肺部感染诊疗要关注哪些差异
除了病原学上的特点外,在临床表现上,由于ICH肺炎患者炎症反应低,因此其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特征也有所不同。针对这类患者,范红教授强调,如果患者出现无法解释的意识变化、低血压、乏力等症状,及时没有发热、咳痰等典型症状,也要考虑合并肺炎的可能,并对患者进行影像学、病原微生物的检查。其中特别要关注我们的离感染部位最近的肺泡灌洗液、组织的检查,以及HRCT的应用。此外,范红教授还强调了BALF标本的重要性。
ICH肺部感染治疗的差异化
在治疗上,范红教授强调,需要注意甄别病原菌,不要使用大包围地抗感染治疗,这会使ICH患者本身就已经脆弱的多个脏器进一步受到损害。在启动经验治疗前/时,一定要及时送检、动态评估,从而及时进行目标治疗。在此过程中,在治疗的过程中,注意维持和保护适当的炎症反应,是抗感染治疗的必要条件,并加强对感染和非感染的识别。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