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项美香:以心医“心” 用心呵护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你我同行

时间:2022-09-23 16:07:37来源:未知作者:荆冰

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她是心脏起博器植入的高手,在浙江省率先开展了无导线起搏器的植入,2020年,她还为99岁高龄的病人顺利植入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彰显了她的大爱和担当。 2022年4月,她带领团队又成功植入了浙江省首台CCM(心脏收缩力调节器),标志着浙江省心力衰竭治疗迈入了新阶段。

她是病人心目中的“救心”专家,仁心仁术”的大医生。“当医生,不仅仅看的是病,看的是病人更要把病人看作亲人”,这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副院长、心脏中心副主任项美香教授经常说的一句话。30余年来,她一直与“心”相伴,真心呵护。

结缘医学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如果说,有人是天生的医者,项美香是其中一位。高中阶段她就树立了学医的目标,高考填报志愿时,她填写的都是医学专业。1988年,她作为成绩优异的优秀学生干部留校担任新生班主任,这不仅是对她大学期间表现的肯定,也使她的职业生涯与一个优秀的科室结下了渊源。

“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是一个底蕴深厚、人才辈出、专业突出的团队,”项美香介绍说,早在1983年,就创建了卫生部第一批的心血管临床药理基地1989年,心血管内科正式建科,这也是浙江省第一个独立从事心血管疾病防治、教学和科研的专门学科。

1990年,项美香考取了吕俊升教授的在职研究生,吕俊升教授是国务院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的心血管专家,除了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精湛的业务技术,他严谨治学的作风深深的影响着项美香。

“以前写论文都是用方格的稿纸,手工誊写,吕老师每次都会仔仔细细审阅,一个字一个字的修改”。如今她也总是与学生们坐在电脑前逐字逐句地修改病例、论文、项目申请书等。

从住院医师开始,项美香就享受在医院和病房的时光。尽管当时药物种类没有现在这么多,治疗手段也比较单一,但医患关系却十分融洽。有的患者从她是住院医师时就跟着她,看着她成长,成为专家,她与患者以及家属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随着患者越来越多,医疗节奏越来越快,深入交流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项美香就尽量利用每周宝贵的门诊时间与患者沟通,少则几分钟,多则半小时,让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知识和治疗措施,解决患者的“心病”。

她经常碰到体检发现早搏,或是青春期出现心电图异常的患者,恐惧导致他们忧心忡忡,闷闷不乐。这时她给予患者更多的是专业的“话疗”,以解除患者的疑虑。相反,对于病情发展后果严重,但重视不够的患者,她就会变得十分“强势”,她说,无论是什么情况,我都要对患者负责,把患者的风险降到最低。

    从毕业到现在,心血管内科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她记得,当时不少病人患的是风湿性心脏病,“如果遇到心肌梗死的病人,肯定会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病例一起讨论和分享。”如今虽然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风湿性心脏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以冠心病为主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却居高不下。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全国心血管疾病    患者高达3.3 亿,且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并呈现年轻化。

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作为传统优势学科,尤其近10余年来在浙大二院党委书记,全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王建安教授的带领下,在保持传统介入诊疗的优势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左心耳封堵术等领先技术,并在科学研究、培育新人和学科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2020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上,浙大二院心血管病蝉联全国专科综合排行榜第4,以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之姿傲然前行

关爱病人  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家人

项美香对患者诚心相待,用心呵护。她是2013年浙江省十佳优秀医师。2021获评浙江省首届有温度的好医生这是患者提名,大众投票产生的。这样一份荣誉,正是项美香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最好证明。

有温度,就是她经常给学生们讲的“仁心”。她说,做一名好医生,技术过硬,仁爱之心,两者不可或缺。“关爱患者、真正为患者着想其实很简单:“把患者当成自己的家人。”

在她年轻时,曾收治过一位终末期心衰的病人,由于已是疾病的晚期,治疗效果有限,为此家属不理解,且颇有微词,但项美香还是尽心救治,每天晚上睡前都会打电话给值班的医护,了解病情是否稳定。患者家属得知后被深深感动,也意识到医生的尽心尽力,慢慢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医学尽管发展日新月异,但仍存在许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因此,项教授经常说:“我们不能治好每个患者,但我们要做好好治疗每个患者”。

项美香的办公室至今收藏着一位老病人的感谢信。这是她住院医生时收治的肥厚性心肌病病人,每年复诊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亲切。在项美香的精心治疗下,老人生活了近20年。随着时间推移,老人疾病也慢慢进展到了心衰,因为房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几年前他已植入普通起搏器,升级为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俗称三腔起搏器)是可选的治疗方案,她顺利为老人做了手术,术后病情明显得到了改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种成功的喜悦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也只有作为医生才能体会到的成就感。后来我才知道,因为高龄和病情重,手术风险高,老人在术前已经写好了遗嘱,并嘱咐家人,“手术无论发生了什么意外,都跟项医生无关”。这种沉甸甸的信任,让她深受感动,也鞭策她努力前行,做得好一点,更好一点。

有一次抢救一位重病人,她作为病区主任使出浑身解数,还是没有抢救成功,就在她沮丧不已的时候,患者的家属,也是位医疗同行说:“你都没抢救过来,我们认了!”这种医患间的信任令她感动,更鼓励她大胆前行。她说,“如果患者非常信任医生医生一定会大胆去拼一把。医患间的信任会让医生做最大努力,也会去勇于担当。患者及其家属对我们的认可,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倾囊相授   桃李春晖遍四方

夜深了,项美香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无论多忙,她都坚持亲自修改学生的论文,大到结构框架,小到标点符号,批注写的满满的。对此学生们是又“怕”又爱:“有时候挺怕项老师修改论文的,因为她很仔细,总能发现各种问题;但也总是想项老师修改,因为她总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让我们做到最完美。”有一次,她给学生修改论文,从晚上6:00到实验室,逐字逐句,一直到凌晨1:00多才回家。有一次,科室的年轻医生在论文中挂上了她的名字,论文录用后她才知道,她特意给编辑部发了邮件,说“这篇文章我没有任何贡献,不要挂名。”她的严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学生。

她传承了导师吕俊升教授以及科室前辈们严谨求实的作风。在繁忙的管理、临床之余,她总会抽出时间与学生讨论科研课题和研究进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当遇到科研瓶颈时,项老师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并给予建设性的意见。”2018年6月,“项美香心血管团队”从30支候选团队中脱颖而出,荣获浙江大学第八届“五好”导学团队称号。2020年荣获了浙江大学、浙江省“三育人”教书育人之先进标兵称号。

卓越人才成就卓越品质,随着浙大二院卓越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人才培养成为浙大二院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她对人才培养总是倾囊相授, “有人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我不这么想,我是恨铁不成钢。总是希望他们能完全理解,并有所思考,有所探索,有所创新,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她要求严格,一丝不苟,她说:“医学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学科,不能有半点马虎。”这是培养卓越医学人才的“黄埔军校。”   

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她非常关注职业道德的培养:“每个人能力不同,年资长和年轻医生经验也有差距,但对于年轻医生,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是要把患者当亲人,就一定会努力去学习,想方设法帮助患者。

遇到年轻医生担心自己能力不够,做事有些畏首畏尾时,她鼓励他们要寻求团队的力量:“你不知道,不代表你的老师不知道、科室其他人不知道。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团队的力量更强大。”

如今浙大二院心血管学科已经进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项美香专注于心衰的基础研究以及临床转化研究。她说,自己的最大梦想是在心衰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