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CSCO抗白血病·淋巴瘤院士论坛 | 院士领衔大咖齐聚,共话血液肿瘤前沿进展
11月10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和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主办,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第二十五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2022年CSCO学术年会哈尔滨分会场、第十届CSCO白血病·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学术会议、第七届抗白血病·淋巴瘤国际高峰论坛暨CSCO白血病&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巡讲——哈尔滨站”正式拉开帷幕。
会议期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张学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晓东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领衔的院士论坛召开,多名国内外著名血液领域专家齐聚,共话血液肿瘤前沿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
“非常高兴能够通过现场和云平台与肿瘤界的很多老朋友相聚。”张学院士在开场致辞中表示,白血病和淋巴瘤是与遗传学关系密切的一类肿瘤,是从遗传机制到精准靶向治疗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的领域,这场会议为肿瘤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峰教授担任主持。
张学院士以古代砒霜的使用及民间传说开场,生动介绍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起源和近百年的临床用药的里程碑进展以及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疗效确定的不同阶段,重点讲解了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检验科、药剂科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们在探索从以三氧化二砷为基础的“713注射液”到三氧化二砷注射液过程中的不懈努力,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提供中国方案的全过程。
张学院士表示,这些故事是特殊年代多学科合作的结果,是艰苦条件下团队协同的结果。只有把临床问题凝练成科学问题,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值得科研工作者学习。
点评
北京同仁医院王景文教授:张学院士用诙谐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中国学者几十年来这三氧化二砷临床应用中的探索和贡献。正如张院士所言,我们应当保持在对临床问题的敏感性,问题提出后要勇敢且谨慎的求证,这非常具有启示意义。
江西省肿瘤医院双跃荣教授:张学院士非常亲和,讲述的故事令我们深受感动,临床研究需要这种用于探索、不怕艰辛、团结协作的科研精神。同时,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中医药中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医药瑰宝。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晔雄教授担任主持。
“肿瘤治疗是个体化的精准治疗,不能说一片靶向药,全世界都在吃,一支免疫针,所有患者都在用。这虽然是精准,但这不是真正的精准,不是真正的个体化。”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认为,肿瘤的精准治疗是为患者量身定制,先为患者寻找靶点,随后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患者设计个性化的药物,并通过个体化伦理和临床试验实现个体化用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精准治疗,才能提高肿瘤患者疗效,减轻患者的损伤和痛苦。
此外,于金明院士在报告中详细回顾了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突破和前沿进展。
点评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沈建箴教授:于金明院士介绍的内容非常丰富、精炼,重点阐述了如何在肿瘤领域把主观治疗客观化,把客观治疗标准化,把群体治疗个体化,把个体治疗精准化,这些内容在实际运用中都具有启迪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亓姝楠教授:于金明院士阐述了肿瘤治疗的理论框架、基础机制、临床数据和解决方案,引发了肿瘤医生的思考和共鸣,为临床医生未来的科研方向提供指导意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金洁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张磊教授担任主持。
“希望通过一代二代三代药物不断迭代,最终将B细胞淋巴瘤变成慢性可控的一类疾病。”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晓东院士指出,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在B淋巴细胞的生成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起到关键作用。基于此,研发BTK抑制剂可用于治疗涉及B细胞的各种疾病。在报告中,王晓东院士重点介绍了BTK抑制剂BGB-3111和BGB-16673在治疗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其中,BGB-16673是一款靶向BTK的蛋白降解药物,有望突破BTK抑制剂耐药性问题。
王晓东院士表示,蛋白降解技术是肿瘤治疗领域的新赛道,这种技术可以靶向以往无法靶向的细胞内、细胞膜上的靶点,可以克服小分子靶向治疗所面临的耐药性突变问题。
点评
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健勇教授:BTK抑制剂在B细胞类恶性肿瘤及一些B细胞免疫类疾病的治疗显现出非常好的优势,期待研究人员、临床医生、制药企业能够共同努力,让B细胞淋巴瘤成为慢性疾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苏江教授:王晓东院士详细介绍了BTK抑制剂的应用进化和肿瘤药物研发的新技术,期待这些知识和经验能够引领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造福更多患者。
朱军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担任主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表示,中国新发肝癌占全球45.3%,发病率居第四,死亡率第二,早诊早治、抗转移复发是提高患者总体生存关键。樊嘉院士通过回顾我国肝癌现状、肝癌诊断分子模型、基于多组学的肝癌分子分型及治疗策略、肝癌外科手术的发展、肝癌规范化治疗方法等方面,强调在肝癌诊疗领域应当坚持早诊早治、规范治疗、综合治疗,提倡转化医学并重视循证医学。
点评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曹军宁教授:樊嘉院士所介绍的肝癌治疗新技术新方法,对我们血液肿瘤领域也提供了治疗思路的启迪。希望肿瘤领域的同仁们共同努力,为血液肿瘤患者提供更加精细化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管理。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明教授:樊嘉院士带来的分享让我们感受到他在研究中大胆设想,脚踏实地求证的严谨治学态度,值得血液肿瘤医生们学习借鉴。我们可将肝癌治疗中的新进展新思路跨界融合,开拓创新,为患者带来最大获益。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属协和医院胡建达教授担任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表示,我国抗肿瘤药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仿制走向创新的艰难过程。随着监管政策改革和资本的持续投入,中国新药开发从2015年开始进入全新时代,已进入全球新药研发的第二梯队,在研发管线产品数量和首发上市新药数量上均快速增长。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趋势具有四大特点: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仍为研发主流,免疫治疗药物迅猛增长,细胞/基因治疗方兴未艾,ADC、双抗等新型药物层出不穷。
点评
西北大学附属医院陈协群教授:这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分享,徐兵河院士综述了我国抗肿瘤新药研发的现状,也为血液肿瘤新药研发领域指明了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侯健教授:作为临床医生,我们见证了中国肿瘤药物发展的道路,见证了药物上市惠及肿瘤患者的过程,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基础研究转化到临床,真正帮助患者获益。
会议总结由吉林省肿瘤医院王彦荣教授担任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在会议总结时表示,这场高端的院士论坛精彩纷呈,张学院士、于金明院士、王晓东院士、樊嘉院士及徐兵河院士的报告高屋建瓴,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全方位展示了近年来我国肿瘤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包括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如今,这些进展正在不断改变我们的临床实践,改善患者的生存和质量。本次大会圆满成功,再次感谢院士们的精彩报告。
点此图片获取更多CSCO年会报道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