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名家论道 | 如何做好PCCM的质控管理

时间:2023-06-16 13:37:39来源:医师报作者:1078970272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王璐)在王辰院士的倡导下,所有呼吸学界同仁热情投入在PCCM学科建设当中。在PCCM学科建设已经较为成熟稳健的基础上,如何能进一步衡量学科发展水平的提高,成为大家共同的追问。为此,《医师报》特邀各地专家分享PCCM质控管理相关经验,一同助力PCCM学科发展。


质控标准的建立是学科发展从大到强的必经之路

三年来,在王辰院士的倡导下,所有呼吸界同仁热情投入在PCCM学科建设当中,而这也使得临床对呼吸危重症患者的处理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质控标准的建立是呼吸学科发展从大学科走向强学科的必经之路。”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黄建安教授表示,在PCCM学科建设已经较为成熟稳健的基础上,如何能进一步衡量学科发展水平的提高,就必须要有相应的质控管理指标,从而实现学科发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通过对医疗质量的结构指标、过程指标、结果指标每个环节的监测,总结提炼提高医疗质量的经验;发现问题和医疗隐患;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促进医疗进步,减少医疗风险。

目前,《呼吸内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涵盖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慢阻肺急性加重、社区获得性肺炎、哮喘、肺结核5种呼吸常见疾病。“当前我国各个省市、乃至各个医院之间诊疗水平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和局限。以结核病为例,在许多地方,结核病大多在定点医院进行诊治,而综合性医院“痰菌”阳性诊断后转入定点医院,不能常规开展病原学培养、鉴定和分子诊断等,往往会造成漏诊。因此,我们是否应该在质控指标上提出要求,让综合性医院开展相应的结核病原学检查”。黄建安教授表示,这不仅有利于患者的早诊早治,更有利于我国结核防控的大背景。

黄建安教授介绍,质控管理的目的根本上是为了医疗安全和规范医疗行为,从而惠及更多的患者,因此各地也可以根据国家质控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增加。“近10年来,江苏省呼吸质控已经把原发性肺癌纳入了质控体系,使呼吸科大夫在肺癌的诊疗过程中,根据指南、质量控制指标,规范全程管理。目前很多呼吸学科中肺癌患者的比例较以往有所提高”。黄建安教授还补充道,纳入的质控相关指标,不建议繁杂,否则会因为指标过多造成增加工作效能下降,导致临床关注度和质量的下降。“我认为,PCCM的临床医生不能只局限在呼吸(PM),更要在危重症救治中发挥作用,尤其是会处理呼吸系统以外、涉及多个脏器功能障碍的处理。而这种PCCM全面救治能力体现是对医生和医院水平的考验和展现是实打实的。”黄建安教授表示,未来呼吸学科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对学科建设成效进行摸底调研,将PCCM相关质控管理规范落到实处。


全面推进2.0版PCCM质控管理规范化建设

“自从去年7月《PCCM科规范化建设标准2.0》正式实施以来,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我国呼吸学科发生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按照高标准积极推进同质化、均质化建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郭述良教授认为,学科发展需要攻守兼备。攻,就是要勇于担当,锐意进取,推动学科全面发展;守,就是要编织严密的医疗质量控制防范体系。

早在2006年,郭述良教授便带领团队探索基于问题提出解决方案(problem-based Solution,PBS)的质控管理方法,并以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建立了完整的质控小组-质控会议-质控表单管理体系,发现问题、围绕问题收集质控资料、解决问题,已制定近200份覆盖医疗、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质控管理流程和表单。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于2009开始成为重庆市呼吸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挂靠单位,在做好自身科室质控工作的同时,也一直致力于重庆市的呼吸医疗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和实施。随着全国PCCM质控规范体系的建立,团队实现了从落脚于重庆当地的重点指标,到结合采用全国系统化管理、全局一盘棋的大步跨越。质控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广泛的认可,重庆市呼吸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多次获得重庆市优秀市级质控中心的称号,在2021年全市68个省级质控中心中更是以第一名获得优秀称号。

郭述良教授向记者介绍,有了具体的质控方案只是第一步,要想促进PCCM学科发展,就要合理运用质量管理工具——PTDCA。P(Plan)是制定质量规范;T(Training)是培训规范;D(Do)是具体的实施和落地;C(Check)是流程、结果的检查与反思;A(Action)是基于现有反思结果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如此循环,形成闭环,推动PCCM学科螺旋上升式进步。

“随着上层建筑的完善,作为重庆市呼吸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我们在国家呼吸医疗质控中心和市内各单位之间起着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务必要承担起承上启下的关键枢纽作用,同时也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推动质控工作的实施和完成,加强对各个区县级质控中心的建设,注意将门诊、基层医院和社会办医等民营医院也纳入其中,作为我们的质控对象,在各个层面上推动和完善重庆PCCM质控管理水平。”

发展的洪流促人向前,身处PCCM学科发展的浪潮中,郭述良教授心情澎湃,他表示,PCCM质控标准的建立,扭转了此前我国呼吸学科大而不强、不同地区的学科建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为临床医疗质量、安全和人才培养都起到了显著的推进作用。展望未来,郭述良期待,未来国家呼吸质控中心的发展,能进一步张开信息化、智能化的翅膀,让质控信息的提取、报送、传输、管理、反馈和质控等更为便捷、精准、高效、智能推动PCCM学科高质量同质化、均质化发展。


以图文报告规范书写促进呼吸内镜诊疗同质化

呼吸系统疾病由于其常见、多发、高患病、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负担等特点,已成为我国最突出的公共卫生与医疗问题之一。但呼吸学科的发展与建设相对滞后,科室建制不完善,学科队伍薄弱,关键诊疗技术水平发展不均衡等现状亟待解决。如何做好PCCM的质控,是促进呼吸学科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同质化发展的焦点问题。

国家引领,健全体系:医疗质量控制是学科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规范化建设项目提出人才培养、科室建设、行业发展“三驾马车”的发展方略,为我国呼吸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搭建了基本框架。建立国家引领-省级响应-市级联动质控网络,树立质量管理的理念,加强重点疾病病种的培训与监督,规范适宜技术的推广,完善呼吸学科质控指标,通过信息化手段高效实施医疗质量评价与监管,是PCCM质控工作的重点方向。

国家呼吸专科质量控制中心于2012年建立时,即确定了需从管理、病种、技术三个方面开展质控工作。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区县三级质量管理构架。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19年发布了《呼吸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9 年版)》,并拟新加入包括呼吸内镜的4项技术相关的质控指标,形成完整的国家质控指标体系。

省级响应,立足技术: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已成为现代呼吸病学最为重要的亚学科之一,遵循“普及、规范、提高”的发展理念,有力地推进了呼吸学科体系建设。根据《二级、三级医院PCCM科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为二、三级医院开展呼吸系统疾病诊疗的关键技术,且已在国内普及。但因呼吸内镜诊疗技术领域学科交叉比较明显,且由于历史和发展水平的原因,该技术相关从业人员的执业水平参差不齐,地域差距巨大,相关技术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信息化建设和质量管理工作方面属薄弱环节。

河南省人民医院做为河南省呼吸专科质量控制中心的依托单位,在国家呼吸专科质量控制中心的带领下,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一直致力于健全河南省呼吸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全省各级医疗机构的呼吸疾病诊治能力水平。我们以呼吸内镜诊疗技术质控为切入点,基于《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呼吸学科部分)数据及河南省176家医疗机构摸底调研结果,发现目前各医疗机构使用的呼吸内镜电子化图文报告系统不统一,缺乏结构化、标准化的呼吸内镜图文报告模板;同时因呼吸内镜描述用语尚无统一标准,每位呼吸内镜操作医师的经验及认识不同,对呼吸内镜用语混淆不清,导致呼吸内镜图文报告质量偏低,不利于临床工作的互通共享,更不便于质控数据的提取及统计分析,已成为制约呼吸内镜诊疗技术规范化发展的因素之一。

近年,河南省呼吸专科质控中心以“提高电子化呼吸内镜图文报告书写规范率”抓手,重点推进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体系建设。制定了《河南省电子化呼吸内镜图文报告书写指引(试行)》及《河南省电子化呼吸内镜图文报告评分标准(试行)》,规范了呼吸内镜描述用语,统一电子化呼吸内镜图文报告系统标准化框架及内容,建立呼吸内镜图文报告评价体系,搭建河南省呼吸专科质控平台,希冀逐步开发全结构化的呼吸内镜图文报告系统,进一步规范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管理,推进呼吸学科规范化、同质化发展与建设。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