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学科 新时代青年呼吸医师的使命担当
在人才培养、科室建设、行业发展“三驾马车”的呼吸学科发展方略指引下,青年呼吸医师越来越坚实地担负起推动学科发展的使命。目前我国呼吸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室建设、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挑战和机遇有哪些?作为一名青年呼吸医师,如何从临床中发现科学问题,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医师报》记者专访了四位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青委副主委——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副书记徐金富教授、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应颂敏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副院长郭强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邓朝胜教授。
徐金富 教授
徐金富:培养高质量中青年临床型人才
“我们欣慰地看到,现今医师协会青委中有一大批青年人才已经跨入了管理岗位,成为科室主任、副主任或骨干当担,在这个过程中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PCCM专培”)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徐金富教授指出,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也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治本之策,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
“这一目标的达成,从呼吸学科出发,需要更多具有较高素养的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承担起责任,进而推动学科的规范化和同质化建设,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徐金富认为,在我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基因改造工程进行时的当下,一定要认识到规培、专培对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危重症作为PCCM专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他期待通过PCCM专培,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中青年临床型人才。
应颂敏 教授
应颂敏:跳出“狭义”科研谈学科发展
没有科研,何来创新?没有教学,何来人才?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应颂敏教授指出,临床与科研天然一体,没有科学研究就无以造就好医生,而教学是临床与科研的桥梁,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就无法保证高质量的医疗安全,也不会产出高质量的科学研究。
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应颂敏表示,学科发展也是如此,呼吸学科要从大学科向强学科转变,必须要有创新作为动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因此,青年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呼吸领域的青年人培养迫在眉睫。
近年来,通过呼吸青委进校园、呼吸科技下乡、呼吸慢病挑战赛等系列活动挖掘、培养、造就了一批批杰出的青年呼吸学者。应颂敏表示:“未来,要加大推广、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到呼吸学科。”
当然,学科发展绝非是通过发文章、拿项目来实现。应颂敏强调,做科研要以临床为根本,从临床发现并提出问题,再通过科学来研究解决问题,最后反馈到临床实践中去。“通过临床问题的提出,到科学问题的凝练,才能真正实现临床水平的提高。”应颂敏说。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多学科交融成为趋势——理学、工学、社科、人文广泛交融,也为现代呼吸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应颂敏认为,呼吸人应跳出“狭义”的科学研究来谈学科发展,而是需要通过多学科交叉来解决临床、科研问题,以此来促进学科发展、促进医学发展。
同时,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作为创新高地的研究型医院建设也为呼吸学科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呼吸学科要以做研究型医院为契机,“换道超车”完成从大学科到强学科的转变。
郭强 教授
郭强:科室“领头羊”要做好五项重点工作
在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副院长郭强教授看来,科主任决定一个科室的发展,作为科室的“领头羊”,科主任需要重点做好以下五点工作:一是为科室争取资源;二是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地,三是带动科室“科教研”氛围;四是立好规矩;五是要事事以身作则,科室主任要起到主人翁作用,发挥主导作用。
“不论是当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的来临,还是面对日常呼吸衰竭的危重症患者,呼吸人永远需要冲在最前、第一时间站在患者身边。”郭强认为,要想科室强大,就要集结一批有血性、敢冲敢拼、有见识和眼光的年轻人,由科主任带动、激发他们从“促防诊控治康”六个纬度促进科室发展。
新冠疫情三年,呼吸人专业与担当充分彰显,未来如何发展?从此次“抗”疫中吸取到了哪些经验?郭强表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应快速由服务基本公共卫生的职能,向创新、研究的社会发展职能转变,通过科研转化出新产品、为老百姓提供新技术服务。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当代呼吸青年生逢其时。”郭强说,管理者要善于吸引优秀人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发展打造一支素质硬、业务强的精干队伍。
邓朝胜 教授
邓朝胜:呼吸学科发展迎来新机遇
“非典、甲型H1N1流感、各型禽流感、新冠……未来还会出现何种呼吸道传染病?我们不得而知,但呼吸学科作为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专业力量,提升自身能力建设水平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关键,要将学科发展的命运掌握在呼吸人自己的手中。”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邓朝胜教授表示,过去,呼吸与危重症专科需重症医学科指导建设,学科发展处于被动地位。近年来,在王辰院士的带领下,呼吸人变被动为主动,坚持呼吸与重症医学捆绑式发展,不断推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规范化建设,提升对呼吸衰竭、呼吸危重症、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从大学科到强学科,呼吸学科发展迎来新起点、新机遇。
“新冠重型或者危重型患者是否越早插管获益最大?答案不见得是肯定的。”邓朝胜表示,能给出这一回答的原因在于有底气,因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有能力和水平为这类患者提供更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也必须个体化治疗。
邓朝胜新近负责了2个新冠重症病区患者诊治,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来源于他的这些临床和扎实的功底——患者男性,84岁,肥胖体型,患有高血压、心衰、慢性肾功能衰竭(第5期),来院求助时已出现“白肺”的情况。考虑到插管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邓朝胜和团队为患者制定了包括特别注意口咽部卫生,防误吸;前倾坐位(因肥胖不能行俯卧位)通气,使患者背部朝上、腹部朝下,起到俯卧位通气效果;高流量及无创通气;严格出入量管理;高优质蛋白饮食;早期抗病毒;激素和预防性抗凝及雾化湿化气道助排痰等等适合该患者的治疗方案,在团队的精心治疗下,患者逐步恢复,已顺利出院,现在随访中,病情稳定。
邓教授还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新冠病毒感染合并肺栓塞预防、诊治指南和呼吸康复指南的撰写;作为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基层学组委员,邓朝胜同其他青委一道,热衷于基层义诊、科普、讲座等,帮扶基呼吸诊疗服务水平提升。通过多年努力后对比,他发现基层呼吸医师在疾病诊疗、应急处理能力等方面获得了长足进步。
迎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呼吸学科发展提出了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要求和挑战。目前,我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仍存在不均衡、不规范、医生水平非同质的发展问题。邓朝胜指出,期待按照王辰院士“推进建设现代内科危重症医学体系,夯实呼吸学科发展基石“理念,提升全国呼吸与危重症学科的整体水平,努力为呼吸学科全国均质化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