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振国教授:肺栓塞20年,我们一起走过丨CACP2023
本文作者中日友好医院 张宇 翟振国
翟振国教授
肺栓塞作为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的致死性疾病一直以来备关注。在过去的20年,通过一代一代专家的共同努力,我国肺栓塞防诊治水平及全流程管理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肺栓塞的临床照护及科学研究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
早期阶段
基于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探索适于国人的肺栓塞溶栓与抗凝治疗方案
早在2001年,在王辰院士、程显声教授的引领下,启动了系列溶栓与抗凝治疗的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探索了中国人群的溶栓与抗凝方案,明确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50mg溶栓方案为临床适用方案、证明尿激酶2小时溶栓方案与12小时方案有相同的效力及安全性,这些研究结论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可能具有普遍适用性, 使用更少的剂量,达到同样的疗效,且发生更少的出血,具有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逐步开展了传统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系列临床研究,进一步规范了肺栓塞的治疗。
发展阶段
构建真实世界专病队列探索我国肺栓塞诊疗方案,肺栓塞住院病死率显著下降
从2009年开始,在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基于注册登记研究构建了覆盖全国的肺栓塞专病队列,旨在通过真实世界数据解答科学问题。目前,中国肺血栓栓塞症注册登记研究(China PUlmonary Embolism REgistry Study, CURES)已经入组17000余例患者,并从关注短期结局扩展为长期结局,获得了病人长期随访的数据,填补了国际肺栓塞队列研究中大样本的东亚人群数据。首次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根据急性PTE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简化的肺栓塞严重指数(sPESI)评分进行危险分层,不同初始治疗方案和住院期间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我国肺栓塞诊断率显著提升,住院病死率显著下降,改变了过去多年来一直由欧美国家数据来主导和评价肺栓塞治疗效果的现状。
近期阶段
开展精准医学研究,启动防治体系建设,逐步提升肺栓塞的精准防治能力
易感基因研究大都是在欧美人群进行,一直缺乏东亚人群尤其是中国人群肺栓塞遗传易感机制的系统研究。中国人的遗传易感性和欧美人群不完全相同。2016年开始,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肺栓塞精准医学课题,通过CURES研究来源的样本数据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探究了中国人群有特征性的易感基因,发现了国人特点的易感基因谱,为未来病因探寻及机制研究开拓道路。另一方面,相关研究为后续预防研究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结语
在过去的20年,通过提高意识、规范诊治、深化研究,我国肺栓塞防治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专家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也是未来的临床工作及研究中,全国肺栓塞防治协作组、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办公室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构建体系、加强管理,全面提升我国肺栓塞的预防能力、诊治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