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内科危重症医学体系,夯实呼吸学科发展基石
亮点预告
以评促改 让培训更见成效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梁宗安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科是一个临床医学专科,既覆盖呼吸疾病的“促防诊控治康”,又覆盖危重症患者的医疗照护。王辰院士讲,培养PCCM专科医师是呼吸学科发展的“定局之举”,是学科的“基因改造“工程,为的是培养学科的”种子选手“。
2017年制定的PCCM专培基地认定细则,明确地对专培基地的基本条件、专培师资条件和专培基地组织管理条件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以此作为基地建设、管理和评估的依据。基地建设着眼于规范的PCCM科室建制、完善的培训管理体系、标准化的培训质量。
专培基地条件与培训质量尚存不足
然而,从2017年至今,PCCM专培基地条件与培训质量尚存在不足,表现在培训规模无法满足巨大医疗照护需求,基地条件与培训质量在危重症医疗照护领域存在较多问题。
具体来看,存在的问题包括PCCM所属MICU/RICU床位不足,无法保质保量支撑危重症照护培训时间;未协同参与SICU等相关培训;学员轮转ICU时间不够、强度不足,相关操作数量不够等。危重症医疗照护培训质量不足,直接反映在结业考试成绩上,2021年结业考试危重症医疗照护部分试题平均正确率仅54.6%,远低于呼吸病学部分试题的平均正确率。
专培基地评估:能者上 庸者下
加强PCCM专培基地建设,并进行专培基地动态调整已成为保证专培质量的必要举措。根据中国医师协会2023年专培基地工作安排,并结合2023年呼吸学科发展重点工作是整体加强PCCM专科危重症医疗照护能力的要求,PCCM专培基地评估重点为危重症医疗照护培训能力与质量,具体对培训规模、基地条件、培训质量进行核查评估。相关的指标体系包括基地条件(医院、科室ICU床位数,学员轮转ICU工作量等)、教学资源(师资、教学设备等)、培训规模(招收人数等)、培训质量(轮转计划、完成量、实际临床操作及学员完成量、教学查房、医疗查房、住院总医师工作等)、培训效果(考核成绩及通过率、危重症医疗照护能力等)、管理体系(专培基地主任、协调员,行政负责、学员待遇、社会人参加培训情况、结业者职业前景等),危重症医疗照护指标占比50%。培训规模、基地条件以及ICU轮转情况、ICU操作及实际的危重症医疗照护能力是评估重点。
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只有名副其实的兼具呼吸病学和危重症医学医疗照护能力的专科医师才能更好地促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期望通过PCCM专培基地评估,按照PCCM专培基地认定细则补足短板,全面促进危重症救治能力提升。
柴文戍 想把会议理念带到科室建设中
PCCM学科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主任柴文戍从临床中感悟到,加强重症救治能力迫在眉睫。此次年会在大连召开,柴文戍特别高兴。她表示,作为“主场人”,一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把在这次开会中学到的知识理念和新技术带回科室,把会议精神传达下去,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把辽宁呼吸学科的发展往前推进一步。
曹丽华 疫情检阅了PCCM建设成果
PCCM科规建项目自2018年启动以来,近五年时间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级医院呼吸疾病救治能力不断提升。这种成效也在新冠抗疫中得到充分体现和检阅。
疫情三年后,CACP2023全新以线下方式从大连重新出发,这让身在大连包括曹丽华在内的呼吸人倍感激动。“它为辽宁呼吸人的成长提供了更多机会。”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主任曹丽华说,今年年会主题的设立恰逢其时,将引导和呼吁卫生部门、医疗机构进一步关注和重视PCCM专科,而辽宁呼吸人也将按照王辰院士的规划,笃行不贷推进PCCM建设和发展。
张黎川 PCCM建设值得全身心投入
从思想碰撞到规建项目落地,历经多年发展,PCCM建设累累硕果。既往疫情三年,全国呼吸人冲锋在前,在临床救治和科学抗疫等各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彰显了PCCM专科的意义。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二科主任张黎川表示,“种种成就和荣誉表明,PCCM建设是一件非常值得付出时间、精力、成本去做的事情。”
学科建设离不开人才建设和技术发展。张黎川相信,随着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愈发完善,相应组织管理体系、教育培训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的健全,更多优秀医师将被吸引并加入呼吸队伍,全身心投入PCCM事业。
(《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荆冰 杨瑞静 整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