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新冠疫情后,呼吸学科面临哪些挑战丨CACP2023

时间:2023-06-19 22:05:20来源:医师报作者:陈良安戴钰张湘燕

WechatIMG29045.jpeg

在过去的三年,新冠给大众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也对呼吸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医师协会2023年呼吸医师年会暨第二十二届中国呼吸医师论坛(CACP2023)上,参会专家围绕“新冠疫情后,呼吸学科面临的挑战”展开讨论。


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新冠后综合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陈良安 戴钰

image.png

陈良安教授

随着新冠病毒的大量感染,越来越多患者反映,在出院或新冠核酸转阴后仍有持续数周到数月的健康异常状况,并产生了诸如“长新冠”“新冠后遗症”“新冠后综合征”等新名词,引起临床关注。


新冠后综合症需被纳入ICD


2020年9月,WHO正式将后新冠(post-COVID)纳入ICD新类别术语。但新冠后综合征(post COVID-19 syndrome,PCS)的术语及定义目前尚未达成统一共识。美国CDC将长新冠(long COVID)定义为感染后持续超过4周的症状,英国NICE指南则认为长新冠包括症状持续存在的新冠(Ongoing symptomatic COVID-19)(4-12周)和PCS(>12周)。


2021年10月,WHO发布了新冠后疾病(post-COVID condition)的临时定义:新冠病毒感染3个月后仍存在持续超过至少2个月的症状,最常见症状包括乏力、气短和认知障碍,通常影响日常生活。


由于定义不统一,针对PCS的临床研究异质性较大,不同研究报告的PCS患病率差异巨大,但多项研究均提示住院患者尤其是入住ICU患者、高龄、女性更易患病。不同病毒亚型及疫苗接种与PCS患病率相关。PCS患病率多随时间延长而下降。


临床医师需重视PCS


PCS临床表现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并可同时出现多种症状。其中,78%PCS患者呼吸系统受累,除咳嗽胸闷等非特异性症状外,主要表现为影像学异常和肺弥散功能受损。


PCS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潜在发病机制包括:病毒持续低水平复制、慢性炎症反应、内皮功能障碍、自身免疫失调、凝血系统激活、组织重塑与纤维化等。


在PCS治疗方面,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有限。一项小样本量单中心COLDSTER试验提示高剂量与低剂量激素治疗新冠后弥漫性肺实质异常没有差异。此外,康复治疗与营养支持等非药物治疗手段或可使PCS患者获益。


临床医师要对PCS有所认识,重视患者主诉,早期随访筛查,多学科合作。在呼吸系统方面,必要时应完善肺功能、影像学等检查,对新冠引起的肺间质性疾病尽早干预。


新形势下科学应对 新冠病毒感染救治

贵州省人民医院 张湘燕


image.png


张湘燕 教授


2020 年初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呼吸学科在硬件设施、人员配置、管理能力和科研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验。


无论是新冠病毒感染“乙类甲管”,还是平稳有序实施“乙类乙管”,全国呼吸同道作为抗击疫情的主力军,总是冲锋在前,奋战在抗疫临床救治第一线,为全国战役取得重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年实践证明,呼吸学科是关乎国家安全和民族前途的学科,守卫人民生命健康需要有呼吸疾病防治能力整体提升作为支撑和保障。


如今,新冠病毒仍在不断变异,国内疫情总体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疾病危害仍然存在。


在新形势下,我们全体呼吸同道要继续携手并肩,应变局、开新局、强本领、增能力,注重提高新发传染病诊治水平,加强科研能力提升,加快基层呼吸疾病专业医、防、管复合型人才培养,促进基层 PCCM 规范化建设全覆盖,奋力建设好平急结合的呼吸道传染病医疗应急体系,以科学先进的内科重症质量控制为着力点保健康防重症,将“CC”贯穿始终,按照“促防诊控治康” 六位一体实施危重症患者全方位健康照护,肩负起呼吸人在新形势下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的救治使命,真切实践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推动呼吸学科高质量发展。

image.png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