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PCCM专培医师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
拓宽PCCM专培医师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潘频华 李园园 杨威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专培医师在医疗体系中担任特殊重任,其医学知识体系广泛、临床操作技能要求高,如何培养出合格的PCCM专培医师,对呼吸与危重症专科医疗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培训授课师资均为各亚学组学术带头人,并通过教学查房、疑难疾病MDT、全国线上多家医院参与的病例查房等方式训练专培学员的临床思维模式。这种“引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将对PCCM专培医师的临床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有一个很好的拓展。
技能培训包括经口/鼻人工气道建立、各类呼吸机操作、支气管镜下1~3级操作如EBUS-TBNA、内科胸腔镜检查、中心静脉置管、重症超声、血液净化治疗、ECMO管道建立等,并对学员的技能操作有严格的数量和质量考核要求。
教学与科研也是在PCCM专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导师会根据每位学员的英语及基础的科研能力水平规化合理的科研培训计划,主要是通过参加科室读书报告会(疾病的临床指南的解读和最新研究进展为主)和研究生研究课题讨论会(临床及基础科研设计与回报、基础文献解读)等方式,以期提高科研水平。
此外,呼吸及危重症医学科的工作常充满挑战,所以科室要将人文素质和情怀培养也贯穿各类培训之中。
三年的PCCM专科培训,不仅需要教会学员学短期内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还应让其具备不断学习、获取最新临床疾病研究进展的能力,甚至具备一定的创新和探索医学前沿的能力,以成为真正的符合预期的合格的高度专业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师。
于我而言,专培是人生中的……
▲《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王璐
在学科发展的浪潮里,每一朵浪花都具有澎湃的力量。王辰院士曾说,PCCM专培是呼吸学科发展的“定局之举”;PCCM专科与基层广泛结合,使基层能够规范照护呼吸疾病患者则是呼吸学科发展的“定势之举”。为此,《医师报》记者访问了三位PCCM专培毕业医师,让我们来倾听他们的心声与感想。
一个重要转折点
时间过得很快,我专培毕业已有两年,期间我的职称得到晋升、担任了科室主任职务,个人工作角色发生了巨大转变。
去年12月国家新冠政策调整之时,我迎来了专培毕业后返院工作的一场“大考”。我们科室作为医院首个新冠病房承担了全院新冠患者收治任务,尽管过程艰难,所幸不辱使命。
我常思考,除了同事之间的齐心协力外,还有什么原因帮我在这场“大考”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由此我又回想起了专培的那段经历:(1)得益于专培期间的受训经历,我可以对遇到临床各种局面都能保持冷静,同时还可以感染其他同事,让他们也能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2)无论遇到的病情多么错综复杂,我都会谨记要从规范出发,用正确的临床思维诊治,保证危重症患者在基层医院也能得到良好的救治。
——湖南省财贸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杨文哲
一次再出发
在参加专培之前,我在县城医院已经工作了8年,每天都很安逸,但感觉已经到了一个瓶颈,很想提高自己的水平,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专培入学第一天,我的专培导师潘频华教授就对我说:“小侯啊,你要把你以前的习惯全部忘掉,跟着我们学习规范的诊疗思路和习惯。”专培第一年,我在各个科室轮转,学习规范化治疗、规范化书写病历;专培第二年,我开始了更专业的知识学习,肺功能、支气管镜、胸腔镜、呼吸治疗、睡眠医学、重症超声、深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等;专培第三年担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总住院,负责全院初级会诊、住培医师带教、病历质控。专培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很多以前我完全没有见过的疑难杂症,现在都能处理了。特别是专培期间每周两次的PCCM全国疑难病例讨论,提高了我的临床思维能力。
专培毕业后,我来到了一家省级三甲医院,有了更大的平台,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侯茂丹
一段温暖的回忆
回首3年半的学习,从开始的彷徨、无所适从,到后期适应、慢慢熟悉,我有很多收获。
所有的收获和提高均来自于规范。一份完整的出院记录就是一个鉴别、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一个诊疗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前,我的科研意识薄弱,也不知道该如何做科研、写好文章。在专培学习期间,我从疑难病例评析、个案报道开始学习,收集完整资料、随访、打好科研基础。回院工作后,我可以作为负责人积极参与多项临床研究。通过老师的带教、每周一晚上的PCCM病例讨论、每周三的全院大查房以及间质肺、肺血管、呼吸康复MDT讨论等,拓宽了我的临床思维。毕业后,我院先后成立了咳喘管理中心、间质性肺病规范化建设中心、呼吸健康精准医学中心等,为疾病规范、精准诊疗提供保障。
于我而言,专培是一段难忘的时光、一段奇妙的旅程,满满都是温暖的回忆。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李全国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