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医学科学家们学习,为成为一名优秀呼吸人奉献!”|第十八届301呼吸疾病高峰论坛·医学科学家版块
“医学科学家们是一群独特的个体,起到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其中一部分还兼具医生和科学家的双重身份。”
7月29日,第十八届301呼吸疾病高峰论坛·医学科学家版块在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主任解立新教授的热情致辞下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学者、医务人员和研究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呼吸系统相关的重要医学问题和挑战。
跨学科合作 为患者提供高效医疗服务
当前,全球各大传染病多发,呼吸道传染病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呼吸道传染疾病的快速诊断、便捷检测及精准治疗方面,跨学科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立新强调,跨学科研究合作可避免学科研究中出现的盲点和短板,提高研究水平。他呼吁专家们共同探索呼吸系统疾病的新预警和诊疗靶点,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并加快转化医学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医科两开花 为会议注入新活力
主持人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主任医师常德教授作为医科结合的重要带头人,是医科两开花的典型代表。他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科研功底,为会议注入了活力和积极性。
在他的主持下,与会者们积极参与了学术交流和讨论,深入探讨了呼吸危重症相关感染的研究进展和诊疗新靶点。
从SARS到新冠 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及致病机制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雷晓波教授的演讲聚焦于COVID-19病毒引发的炎症反应,她的研究团队发现了COVID-19患者中细胞因子风暴的存在,为理解该病毒引发的严重炎症反应提供了新的线索。
此外,雷晓波还强调了COVID-19患者天然免疫应答的重要性。她的研究发现,患者体内存在较强的天然免疫应答,主要以趋化因子主导的炎性反应和ISGs的高表达为主。这一发现对于深入了解COVID-19的免疫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探究SARS-CoV-2感染的细节过程时,其团队还发现了该病毒介导的干扰素反应延迟现象,为今后疫情防控和药物研发带来重要指导作用。
生物力学与呼吸技术创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樊瑜波教授聚焦于呼吸类药物气道沉降规律的研究,对于吸入药和器械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樊瑜波强调,家用睡眠呼吸机、制氧机“降噪”是产品升级的迫切需求。在mini睡眠呼吸机降噪方面,其团队设计高效低噪声气道结构和赫姆霍兹微孔板吸声结构,成功降低了风机运转噪声。
“智能呼吸系统及呼吸系统健康与康复为未来呼吸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樊瑜波的研究成果不仅拓展了呼吸技术的应用领域,同时为医疗器械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中国的“超级真菌”感染现状 及研究进展
侵袭性感染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峻,耐药性也逐渐加剧,但耳念珠菌却因其特殊性受到较低的关注度。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黄广华教授向与会者呈现了有关中国的“超级真菌”感染现状及研究进展的重要内容。
“这种病原体的易传播性和变异速度极快,使其更加具有挑战性。”黄广华指出,耳念珠菌是一种新出现的多重耐药性酵母菌,可以引发严重的感染,并在医院和疗养院内迅速传播,因此备受全球关注。
黄广华的发言为与会者们揭示了这一病原体的特殊性和严重性,为应对未来感染疾病的挑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新发传染病传播规律与流行动态研究
以病原监测为例
“近年来全球新突发传染病层出不穷,每年至少出现一种新的传染病。而在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的现状及传染病病原谱、流行本底和流行规律的认识还存在不足之处。”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刘玮教授介绍了中国的“新发传染病传播规律与流行动态研究—以病原监测为例”的重要研究成果。
她介绍了传染病重大专项中关于五大症候群病原流行规律的研究以及监测实验室的建设情况。
针对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她的团队对2009-2019年中国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男性、儿童和住院病例的阳性率更高。
此外,刘教授的团队还进行了中国大陆国际旅行输入传染病流行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旅行中和旅行后两部分输入传染病的完整疾病谱。
刘玮的研究成果为了解传染病流行趋势和提升疾病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将对我国传染病防控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基于临床问题的基础 与转化研究实践探索
慢性气道疾病对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其高发病率、高致死率以及易感性对肺癌的“贡献”不容忽视。
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和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的应颂敏教授分享了基于临床问题的基础与转化研究实践探索,重点关注慢性气道疾病的研究进展与挑战。
他强调,慢性气道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包括损伤修复、免疫炎症和病理生理等方面,然而仍有一些科学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染色体损伤规律及修复机制、嗜酸性粒细胞调控慢性气道炎症机制以及难治性哮喘慢性气道炎症干预的新手段匮乏等难题。
应颂敏介绍了他团队的研究进展。首先,他们阐明了上皮损伤DNA修复的关键机制,为合成致死靶向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其次,他们揭示了嗜酸性粒细胞介导慢性气道炎症的新机制,并解析CCR1与配体结合口袋的重要氨基酸界面,为靶向CCR1的药物优化提供了方向和基础。最后,他们研发了难治性慢性气道炎症的干预新技术,包括设计小分子药物经鼻雾化局部给药的新途径,提出对激素治疗不敏感气道炎症的新方法。其研究成果不仅在慢性气道疾病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为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新冠病毒入侵机制 与抗体药物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的王奇慧教授就新冠病毒入侵机制与抗体药物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她指出,全球新发、再发传染病形势严峻。
传染病防控需要回答一系列复杂的科学问题,其中61%的传染病属于人畜共患疾病,病毒是最重要的病原体。
对于病毒的来源、感染机制以及是否能感染其他动物,以及如何有效阻止病毒感染人类等问题都需要深入探索。王奇慧特别关注冠状病毒的生命周期和药物研发,强调了阻断病毒入侵的治疗性抗体研发的重要性。她提到,免疫治疗对于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治疗性抗体快速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其团队着重研发了靶向不同表位的中和抗体,这些抗体可协同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为研发新冠病毒相关的治疗药物提供了有力依据。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2 在年龄相关心脏疾病中的保护作用
年龄相关疾病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中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占到全球死亡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并且预计这一比例在2030年前将持续增加。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陈厚早教授介绍了他在年龄相关心血管疾病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2的保护作用的研究成果,并强调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2作为新的潜在治疗靶点在血管衰老和年龄相关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呼吸危重症相关感染的 免疫学预警与诊疗新靶点探索
呼吸危重症感染是全球第四大死亡原因,其诊断和治疗面临着重大挑战。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曹炬教授分享了他在呼吸危重症相关感染的免疫学预警与诊疗新靶点探索方面的研究成果。
其团队主要关注两类关键效应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并对调控这些细胞的分子进行了深入研究。
曹炬展望了未来5年的研究方向,包括发展新型免疫活化药物用于对抗呼吸危重症相关感染,评估患者机体免疫失衡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并针对个体的免疫反应差异进行精准干预。在呼吸危重症感染免疫学领域的探索为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有望为改善呼吸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做出重要贡献。
本次学术会议为参会者们带来了丰富的学术内容,为呼吸系统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们带来了前沿的学术成果和创新思路,近百名参会者与讲者们共享科研成果的同时,也激发起他们对科研的浓厚兴趣。
朱衣兴是一名研二的学生,这是他第一次参加301呼吸疾病高峰论坛,通过本次“医学科学家”版块让他意识到医学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之快。他说:“我要向这些医学科学家们学习以跟上行业的发展和进步,这次经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产生深远影响,激励我在呼吸疾病领域激流勇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呼吸人而奉献。”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