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沈阳七院王强:因热爱而投入,因信任而更加热爱

时间:2023-08-01 16:52:08来源:医师报作者:宋箐

1.5~2.0平方米大小,是什么概念?在普通家庭里,大约是一张餐桌的尺寸,还差一点点才能放下一张单人床。但在人体,1.5~2.0平方米是成人皮肤的面积大小,大到让皮肤成为了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大到在这上面发生的皮肤病可多达2000种,大到让从医30年的沈阳市皮肤病研究所(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简称沈阳七院)副所长王强教授仍道了一声“难”。

皮肤病是医学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常见的约有200多种。“对皮肤病认识得越深,接触的患者越多,遇到的问题就越多。”王强教授指出,皮肤科疾病病种广、分型多,不同时期临床表现动态变化,增加了医师确诊难度。同时,很多皮肤病发病机制复杂且不明确,导致相应可用药物不足。民间流传“治病不治癣、治癣就丢脸”的说法,便是指皮肤病容易复发,难以根治。

微信图片_20230801164529.png

一定不能辜负的期望

30年从医路,是漫长的,长到必须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完;它又是短暂的,短到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时间已从指缝间溜过。你问她这30年从未脱离医疗一线、科研、教学实践,究竟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她说:“因为自己的热爱,因为患者的信任。”

王强教授说,从医多年,遇到过众多患者,有许多让她永生难以忘记的故事,有的甚至是以性命相托。患者那份厚重的、灼热的期望,她如何也无法辜负。

曾有一位16岁的急性发热性溃疡型苔藓样糠疹患者找到王强教授,尽管是家中独子,当时孩子的父母说了一句话,“孩子就交给您,治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让王强教授倍感压力和责任。这种极为罕见的严重疾病让这个家庭求遍多家医院皆无果,已是苦不堪言。如果王强教授给他们的也是“否定”答案,或将成为压倒这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王强教授感受到自己身上那种医者的使命感,那是一种救死扶伤、不忍旁顾的天命。所有眼含殷切期望来求助她的患者,她一个都不想放弃。

“可是这种严重的病,世界范围内也就几十例。”王强教授只能不断查文献,研究治疗方案。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位患者最终治愈。

脓疱型银屑病患者症状比较严重,发病频繁,每次都需紧急住院治疗。2017年,王强教授卸任病房主任,履新担任医院副院长级领导。她长期在病房管理的一名脓疱型银屑病小伙子知道后,泪如雨下,伤心地问,“那我以后怎么办啊?”

和患者相处的这些点点滴滴都深深印刻在王强教授的记忆中,也让她更加明白自己坚守在临床一线的意义。至今她每周依然坚持出两个半天的门诊,让有需要的患者都能找到她。“因热爱而投入,因信任而更加热爱。”对王强教授而言,信任就是患者家属在绝望无助时投来的渴望的眼神、是患者不得已接受更换管床医师的泪眼婆娑、是患者愈后千里迢迢背来两大捆甜杆感谢医生的纯真,也是这些最真挚的感情,给了王强教授一往无前的动力。

平衡行政与临床工作的法宝

1993年,那是王强教授进入皮肤科领域开始工作的第一年,距离她开始担任科主任还有11年,距离她开始担任医院副院长还有24年。

这11年的沉淀,让王强教授快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临床医生。那时,每当遇到疑难病例,王强教授总是第一时间查阅文献,请教专家,及时记录,兢兢业业。多年来,她深入挖掘了很多罕见病例,这也让她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刻。

在这一过程中,她身上的管理者的素质也越发凸显——高度的责任心,强有力的执行力,过硬的专业能力。

2004年,一上任科室主任,王强教授便开始有意识地带动年轻医生一起工作。担任科主任的12年间,她起到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了很多年轻有为的后辈医生,如今他们也已成为了皮肤科的中流砥柱。

担任副院长后,王强教授主管医院医保、科教、皮肤病学科管理等工作。“沈阳七院具有国内非常大的皮肤科团队,有130名医生和150名护士,这就需要高度统一协调,需要临床一线工作和科室管理两手抓。”近18年来,王强教授一边投身于行政管理工作,一边继续践行着一名皮肤科医生治病救人的使命。无论是临床管理、行政管理还是科研工作,她都成绩斐然。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沈阳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以及在国内外知名杂志上的多篇SCI文章,荣获辽宁青年名医,获批博士研究生导师,足以证明王强教授的优秀。“细心与勤于钻研是我能取得这一点成绩的最重要原因。”她分享经验时说。

行政工作不能打折扣,更不能含糊了事,必须按规定、按时效完成,而临床工作又不愿舍弃,那该如何平衡两者?王强教授给出的答案是提高效率。挖掘自己时间管理的能力,提高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出高效且富有力量的团队。

患者最后选择了我们

1997年,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杭州市三医院、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天津长征医院(暨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的皮肤科成立“四强联合”,被业界称为皮肤科“四小龙”。它们有共同的属性:门诊体量大,居国内前列,且走中西医结合道路。长期以来,四小龙彼此密切交流、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如今,沈阳七院皮肤科已然成为皮肤科领域的强大代表之一。

王强教授表示,临床疗效是医院强大的根基。每年62万~65万的高门诊量代表着患者的选择,选择的背后则是患者对疗效的肯定和信赖。“皮肤病讲究内外结合,以及手术、激光、光动力学等辅助治疗,因而极适合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道路。”王强教授指出,长期以来,沈阳七院皮肤科就非常注重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并加强医师人文素质教育,要求医生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或许正是这种人文与医术并重的坚持,让科室多年来收获了如潮水般的好评。

“这也与医院发展策略暗合:坚持中西医结合道路,不遗余力培养人才,输送青年医师到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学习,全方位提升医院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作为国家重点专科、国家区域皮肤科中医诊疗中心以及辽宁省皮肤科质控中心,沈阳七院皮肤科还承担着对全省46家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质控和帮扶工作。王强教授走遍每一个帮扶机构,深入交流,真正做到医联体资源下沉。面对基层医院无皮肤科病房、解决不了部分皮肤病的问题,王强教授积极推动建立绿色通道,为下级医院转来的重症患者安排床位,及时治疗。“下沉资源、分级诊疗,这是帮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我也切实感受到了患者的获益和这项工作的意义。”

让关节受损的患者扔掉拐杖

说到皮肤病诊疗难,其中银屑病则是皮肤病领域公认的“老大难”问题。其分型分期复杂,传统治疗药物副作用较大,疗效有限。新型生物制剂的出现则为其带来了曙光,让许多棘手病例、涉及特殊部位和特殊人群的病例都得到了快速且有效的治疗。

沈阳七院皮肤科设立了银屑病专病门诊,积累了大量诊疗经验。王强教授是医院对患者应用生物制剂的第一人,并在长期临床工作中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认可比发多少篇SCI文章都要意义重大”,在王强教授看来,在开展科研项目的最终落脚点同样是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因此不能本末倒置。

生物制剂是当下治疗银屑病的“明星药物”,其确实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包括银屑病共病患者关节痛、肾功差、血脂高无法应用传统药物等问题。“人体如同一台精密机器,里应外合,齿轮咬合,一个齿轮坏掉了,其他齿轮可能就受影响。银屑病是全身性、系统性的疾病,生物制剂让关节受损害患者可以扔掉拐杖,让肾功不全患者不必担心严重副作用,真正走到了老百姓的生活当中。”但王强教授也指出了当下临床面临的困境。生物制剂种类繁多,医师要熟悉每一种的适应症、不良反应、安全性,把握减药和停药时机,达到会用、敢用。其次要避免滥用,不能完全凭患者意愿而随意使用,需严格遵守诊疗规范。

王强教授介绍道,沈阳七院现有多种银屑病生物制剂,并已开启医保“双通道”。患者可在手机端凭医师处方就近取药,很是方便。在各种生物制剂中,以依奇珠单抗为代表的白介素-17a抑制剂使用最为频繁,其起效快,安全性佳,很少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让生物制剂这样的新治疗手段落地到更基层,才能真正地造福于民”,这是萦绕在王强教授心间很久的想法。王强教授认为,医院应该及时把控最新政策,把公众能用、最急需使用的药物迅速纳入医院,让患者能尽快用上,同时要邀请知名专家开展讲座及培训,在基层巡讲,让基层医生也会用、敢用,真正达到可及。

结语

沈阳七院于王强教授而言,是事业启航之地,也是人生的福地。这片肥沃的土壤,给了她许多的学习机会。在北京大学短暂的学习也让王强教授获益匪浅。大咖指点迷津,后辈勤奋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也就此成型。

工作背后,家人的默默支持和导师的关怀也总是让王强教授无比暖心。专于工作,无法操持家务,家人却毫无怨言,几十年如一日支持着她;导师在她人生最困难时的几句暖言,也让王强教授一辈子都心怀柔软之地。她感恩老师,善待他人,善待每一位患者。这便是王强教授,一名内心柔软而丰富的皮肤科医师。路虽漫漫,迂回曲折,她还是一步一步走在路上,上下求索。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