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管颜青)"这是新冠疫情后首次线下举办的301呼吸疾病高峰论坛,希望这次见面交流能认识新朋友,并为医院的胸部肿瘤学科引入新技术。"早在第十八届301呼吸疾病高峰论坛肿瘤版块召开的几日前,该版块版主、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胸部肿瘤科主任千年松教授就对本次会议充满期待。
这是肿瘤版块在301呼吸疾病高峰论坛的首次登场,会议日程中的所有报告内容由他精心策划。他提前向记者透露,会议不仅与呼吸科医生关心的临床实践相结合,还纳入多种先进的诊疗技术,将全方位体现了胸部肿瘤技术的一日千里。如果能将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及早在医院开展,能够提升呼吸科肿瘤医生“战力”,为更多患者迎来生机。
千年松教授
7月26日,这场会议正式开启。众多专家学者聚焦呼吸肿瘤最新技术与治疗热点领域,讨论热烈。报告内容覆盖从肺癌的早诊早治到肺癌围手术期治疗策略,实体瘤细胞免疫治疗、3D打印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组学NGS大数据、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等先进技术,令人耳目一新。
不少听会者纷纷表示,这些前沿技术不仅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也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会议现场
重点报告回顾
实体瘤细胞免疫治疗进展及发展方向
丰恺超 教授
“以CAR-T为主的细胞免疫疗法的进展多集中在血液肿瘤中,而实体瘤中的疗效较为有限,主要原因是实体瘤比血液肿瘤更为复杂。”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丰恺超教授表示,尽管实体瘤细胞免疫治疗困难重重,但留给学者挑战和探究的机会很多,需要重点关注治疗策略的优化方向。
结合多年的研究经验,丰恺超教授建议从多维度优化实体瘤细胞免疫治疗。例如,靶抗原的选择需要兼顾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治疗时需注重调控肿瘤免疫负调控因子、肿瘤乏氧微环境;选择有效的清除肿瘤干细胞和肿瘤间质策略。
3D打印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
邱斌 教授
3D打印技术联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技术是一门高科技、高精准的微创技术,能够对肿瘤持续进行近距离放射治疗,使肿瘤渐渐缩小甚至消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邱斌教授介绍,与徒手植入相比,3D打印技术将每个患者术前定位时CT等影像数据输入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TPS),可为患者量身定制出与其解剖结构、穿刺进针路径相匹配的模板。他说:“30多根针在40分钟内就能植完,能够大幅缩短手术时间。”
通过相关案例和临床研究,邱斌教授详细介绍了这种技术在治疗肺癌中的临床应用和操作方法。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相关的临床研究,提升该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类器官和器官芯片在肺癌精准治疗应用
潘盼 教授
“在动物伦理、实验经费的等严苛的条件下,我们是否能在动物实验之外,寻找到一种可以模拟在患者身上进行实验的新方法?或许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是一种选择。”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潘盼教授介绍,类器官是用干细胞制造出来的微型器官,具有器官的某些功能。器官芯片是承载类器官的芯片,可以进行药物代谢、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研究。
潘盼教授表示,类器官和器官芯片在肿瘤研究中潜力巨大,能够促进基础肿瘤研究转化为临床实践。同时,3D生物打印、基因编辑技术、微流控技术等在类器官上的协同应用,可为实现更全面的肿瘤模型系统、肿瘤微环境的精准调控、微血管网络和多器官整合提供了新趋势。
此外,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陶海涛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强光亮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刘思瑶教授分别探讨了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助力肺癌临床发展、肺癌整合医学建设及个案管理师经验分享、肿瘤组学NGS大数据在肺癌精准治疗应用。
陶海涛教授
强光亮教授
刘思瑶教授
扫描下方二维码
查看专题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