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吴英恺:精神力量写就传奇一生

时间:2017-07-19 17:22:39来源:未知作者:杨进刚

blob.png

吴英恺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 

1933年,吴英恺从小河沿医学院毕业后,到北京协和医院实习不到3个月,还在试工期内,体检时发现肺部有活动性肺结核。本应停止工籍, 但主任怕失去一棵好苗子,就把他送去休养。 

病好后,吴英恺选择重返北京协和医院。他在工作上从吃力到胜任, 最后以出色的评定被选中成为唯一的外科研究生。1940年,吴英恺30岁时,做了我国第一例食管癌切除及胸内食管胃吻合术。在美国进修期间,吴英恺的工作受到美国同行的瞩目。他选择了回国,并在回国后创建了重庆中央医院和天津中央医院胸外科。1948 年,吴英恺重返北京协和医院任外科主任,在发展上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但在1956年,吴英恺又辞去主任,选择从北京协和医院带了一支18人的队伍,到北京很偏僻的郊区,建立了解放军胸科医院。2 年之后,医院从郊区搬到北京阜成门外,这就是阜外医院。1972年,自认为“没有什么具体的事可做”的吴英恺编写了一本刊物—— 《心脏血管疾病》,这本刊物就是《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前身。

对于很多个中国的“第一”,他认为只不过是“赶上了”而已。他说:“你问我有什么长处,那就是不怕困难,敢于面对困难。人是应该有点精神的。我就是有这点精神。只要是我认为应该做的事,无论有多大的困难,我绝不放弃。”

军令如山   创建解放军胸科医院

1956年春,46岁的吴英恺受命,在原122疗养院的基础上,组建解放军胸科医院。在北京协和医院建院以来,吴英恺当时是第一位由中国人担任、也是最年轻的外科主任。但他毅然辞去了主任一职,来到了在颐和园北3~4千米的黑山扈,担负起创建解放军胸科医院的重任。

黑山扈西靠黑山头,北依望儿山(现更名为百望山),前面是一条小河。医院就建在半山坡上。医院建设的进度很快,新楼落成后,俯瞰下去好比一架大飞机:机翼是病房、实验室,机身是机关办公室,机尾是手术室,布局非常现代化。

吴英恺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先扩建手术室,建立导管室,后改建胸内外科病房、心血管内外科病房,再筹建研究室,包括病理、细菌免疫、生理、生化及动物实验室等。吴英恺对原122疗养院医护、行政人员全部留用,并从几个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中调来数十名青年精英。又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医大学精选了一批技术人才。

这就是吴英恺要的速度。吴英恺的雄心壮志就是要把胸科医院办成既有临床医疗,又有基础医学研究科室,“天下少有,中国第一”的专科医院。总后卫生部的方针是对这所新型医院一定要“多施肥、多浇水”。

雄心壮志   做世界知名的阜外医院    

黑山扈远在郊区, 对开展心血管病医疗工作有诸多不便,适逢部队精简, 因而在1958年 8月,经总后卫生部与中央卫生部协议,将胸科医院转入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迁到阜成门外一所新建的400张床位的医院。迁来的胸科医院与原医院的筹备人员合并成为阜成门外医院,简称阜外医院。

吴英恺不仅费心思招揽人才,也很注意为新院觅新址。1958 年9月14日上午 9 时,吴英恺召开阜外医院全院大会,他在会上讲,我们的目标不是做一所好医院即可,而是做全国第一的好医院,做世界知名的医院。在会上,吴英恺学者的风度,对未来的自信,以及“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让很多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吴英恺作为院长兼外科主任,主要抓业务,除胸科医院原有全班人马外, 又从北京协和医院调来了黄宛、陈在嘉、陈星正等心内科专业人员和王诗恒等内科大夫,黄宛任心内科主任。1959年,方圻、朱贵卿、罗慰慈调回了北京协和医院,刘力生转到心内科,重点开展高血压医疗研究,胸内科由蔡如升领导。这些人事调动主要是从医科院的全面布局出发,也规定了阜外医院的业务方向以心血管病的医疗、研究和干部培养为主。

食管癌防治   启动四省一市科研大协作 

吴英恺不仅仅属于某一个学科,他在1939年参加食管癌的研究工作,从临床领域扩展到病理范畴,从流行病学调查到病因的研究,再到出书推广,科研协作,实现了战略性胜利。 吴英恺仅 30 岁时,在当第一年外科主治医师时完成了食管癌手术,距美国的世界第一例手术还不到两年时间。

在1948—1958年的10年间,吴英恺率团队就已经手术治疗食管癌和贲门癌近千例。吴英恺在担任解放军胸科医院和阜外医院院长时,在与食管癌打交道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患者比较集中地来自河南林县、山西阳泉、河北石家庄一带。于是他心里琢磨:是什么原因使那里的百姓遭受癌痛?

1959年吴英恺第一次来到河南林县。在那里,吴英恺亲眼看到食管癌的肆虐疯狂,几乎家家都曾有人死于此症,往往一家父子兄弟同时患病,多数在一年内死亡。医家束手,病家无望。一个 54 万人口的县,每年新增食管癌 患者 500 多例,死亡400多例,平均每18小时就有一个人死于食管癌。

吴英恺对林县食管癌如此普遍,如此严重的现象,感到大吃一惊,于是下决心组织各科有关专业人员,为食管癌的早发现、早手术和加强研究及预防多做工作。他正式启动了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四省一市食管癌防治科研大协作。

1982 年,在美国凤凰城,吴英恺出席美国胸部外科学会(KTS)年会并做报告,题目是《中国食管癌研究及外科治疗, 1940—1980年进展》,台下坐着千余名听众肃静倾听,他的报告折服了会场上所有的人。世界级的专家们全体起立,为这位中国医生40年的勤勉报以崇敬的掌声,掌声持续了有 5 分钟。

从多看、多思、多帮,最后到多能 

吴英恺对于外科手术,虚心细心学习,循序渐进。他说,这条经验至今有许多青年人不能理解,学手术不掌握规律,不练基本功,只想多当术者。 早当术者,违反了学习和实践的规律,其后果是原则掌握不准,技术操作不精, 终身不能成为上乘的外科专家。 

吴英恺说,他在做实习医生和住院医师时,从做器械护士及第二助手以致后来担任第一助手,他注意术者如何决策,如何一步一步地操作,从中看到、学到许多基础原则和技术方法,特别是在发生意外困难时如何突破难关,化险为夷,其中学问很大。 

对于较为复杂的病情,吴英恺在初学阶段多请上级医师手术。吴英恺做总住院医师的时候,他个人的手术在同一年代中是数量较少的;但当他担任主治医师工作时,他在手术方面不但感到困难较小,而且经他手术的患者,不管是胃肠、肝胆或是乳腺、甲状腺,其恢复之顺利和并发症之少,使同行们感到惊异,也得到科主任的格外信任。

不要看不起科普

吴英恺经常说:“医生不要看不起科普咨询,这是最高级的工作。治疗是10个医生给1个人解决问题,防治是1个人给 1000人甚至 1万人传递知识。 医生不能就给人开方子,要给人讲课,讲不明白的还要补课。” 

吴英恺退休后也常做预防和科普工作,印一些小册子,比如《肺病防治》 和《劝您戒烟》。但他说,谁看谁都赞成,但实际上没有人支持。他用自己的奖金和稿费来印,印出来就白送。他还叮嘱:宣传册子不求美观,但求普及, 没有版权,欢迎翻印。 

1998年末,中国医学科学院授予他中国医学科学最高奖——中国医学科学奖,他将全部10万元奖金捐给了他晚年倡导的心血管病防治科普。

我就是有这点精神

吴英恺说,要问他有什么本事,他的英文怎么说也赶不上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学生和美国人,就是凭自己工作非常扎实,负责任的态度,才能保证工作时对上对下不出漏洞,不出错误。 

他说,人就是要有责任心,换一句话就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 价值观,要有正确的理念和信念。 

他说,他在关键时刻的选择都是比较正确的。遇事是想着继续在工作负担重的地方辛苦,还是避重就轻呢?是沿着困难坚持前进,还是找个安乐窝?

若留在国外,不但有事儿做,还要名有名,要利有利,但那 会他就是要回国。这就是关键时刻的选择,这也是一个考验。

blob.png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