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一位上海儿保专家的厦门使命 ——专访厦门市儿童医院(复旦儿科厦门医院)儿童保健中心执行主任李慧萍
(融媒体记者 洪瑞麟 通讯员 陈苹)在厦门市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下文简称厦门儿童医院】三年任职期间,儿童保健中心执行主任李慧萍对自己的使命有着清晰笃定的认知:把原汁原味的“复旦模式”深耕在厦门的土壤中,而后带领着厦门儿童保健中心用热爱与专业培育出枝繁叶茂的花。
频繁穿梭奔走在沪厦之间,这是来自厦门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执行主任李慧萍当下的常态。 2023年,受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派驻,李慧萍开启了为期三年的驻厦医师生涯。这位看上去纤细白净的儿童保健中心主任,似乎有着用之不尽的大大能量。在厦门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诊室见到她之前,她刚刚跟医生完成了三个小时的课题探讨,而下一场会议行程又将接踵而至。“儿童保健中心是厦门儿童医院的发展重点,从2014年建院以来它几乎与复旦总院处于同频对接的状态。对于厦门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未来的目标和走向,我想我们有着清晰的认知。”寥寥数语,掷地有声,清晰笃定中更蕴含着专业素养所构筑起的底气。这似乎就不难理解,为何在李慧萍履新厦门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执行主任的短短半年间,科室便呈现一派蓬勃焕新的风貌。李慧萍却笑笑说,“这主要是厦门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多年来厚积薄发的回馈。” 砥砺前行的奋斗之途,每一步都镌刻着令人欣喜的印记。作为复旦儿科医院在厦门的延伸机构,厦门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不仅把原汁原味的“复旦模式”搬到了厦门市民家门口,并且自2014年建科之初由复旦儿科徐秀教授亲自担纲学术主任。这就意味着,厦门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从起点便是由全国顶尖的儿保科专家倾力打造与培育,可谓不折不扣的儿保领域骄子。 沉潜蓄势而后水到渠成,数载砺剑让厦门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具备了更为厚重的底蕴。置身于这方后力强劲的平台,一位跨越山海、心怀使命的双城医生,一个朝气蓬勃、胸中涌动着热爱的儿童保健中心团队,李慧萍说,这是一场恰如其分的契合,“我没有多么伟大,只不过是来把一个目标告诉大家,然后和一群心怀热爱的人一起来为厦门的孩子完成这个守护目标。”伟大本身其实从来没有定式,对一个行业波涛汹涌的热爱,足以成为所有伟大的序章。满怀赤诚与热忱,李慧萍在钟爱的儿保学科领域深入、沉潜,驰而不息地镌刻出一串串瑰丽的履痕。 李慧萍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能够师从于徐秀教授这样一位国内儿保科领军人物。2005年,在国内儿童孤独症研究还处于一片苍茫时,徐秀教授便致力于儿童孤独症、语言问题、注意力缺陷障碍等儿童发育与行为问题的诊断和治疗,十载砺剑,驰骋在这一陌生的医学领域,徐秀教授带领团队一路攻坚克难,躬身科研、探索模式,成为国内儿童孤独症学科当之无愧的行业翘楚。 骨子里涌动着对儿科的情怀,得益于首屈一指的名师引路,李慧萍几乎是没有悬念地选择追随导师的步伐,深耕在儿童孤独症研究领域,成为“星星”的守护者之一。 ▲李慧萍耐心为孩子进行检查 星星,听起来浪漫,但是做“星星”的守护者,本质上是一条艰辛又漫长的道路。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多起始于婴幼儿时,社交障碍、沟通交流障碍、刻板重复,通常是自闭症儿童的典型症状,这是一种严重的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在儿童自闭症研究领域,有这样一个比喻:一条遨游于太平洋的鲸鱼,总是独自徘徊在一片固定的海域。它倾听着自己独特的52赫兹声音,而它的同类发声频率却是25赫兹左右。这代表着它的叫声永远无法被其他鲸鱼接收到。它们,就像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星球上。自闭症孩子就如同这条孤独的鲸,独自置身于不同的星球,有着专属的信号频道,因此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与孩子亲切互动是李慧萍工作的日常 李慧萍说自己本身是个健谈的人,但面对着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治疗,“聊”起来可没那么容易。这群孩子们往往深度沉浸在自己的星球中,如何把将他们从火星引导到地球,李慧萍说首先要打开“星星”们埋藏在心中的锁。探寻这把心锁的历程,往往是苦涩与甘甜交织。 面对患儿,干预医生们的身份是多重的:他们是专业的治疗师,是一个兴趣盎然的玩伴,是始终愿意温柔拥抱他们的师长。在每次长达2个小时的治疗过程中,他们脱下白大褂与孩子们玩在一起,时刻通过互动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观察着患儿与家长互动过程的一举一动。有时候,仅是一个简单的铲沙子的动作,就要重复十几遍。“但不管多枯燥,治疗师始终要像一个兴趣盎然的伙伴,患儿才会慢慢感觉,你的星球好像也很好玩,他们才会慢慢转移注意力。” 数年如一日地面对着“别人家的孩子”,极尽耐心与温柔,李慧萍坦言,行走在这个学科中,如果没有热爱和情怀,是很难持之以恒的。但当你心怀温暖前行,你会发现,自闭症的孩子们单纯得就像一潭湖水,他们的一举一动投射着你的所有努力。当他们会和你打招呼,当他们会活泼地唱唱跳跳,当每一次孩子的病情向好的方向有了质的飞跃,甘甜和温暖便会弥漫心间。 干预治疗方面的难是一方面,患儿家长们的病耻感才是李慧萍心中的“关山难越。” 根据2022年国卫办妇幼发【2022】12号文件公布数据可知,目前我国儿童自闭症患病率约为7‰,这已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病患数据。然而,有一种说法却至今仍在盛行:自闭症是精神疾病里的绝症。于是,每当家长得知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瞬间如巨石压顶。这种现状让李慧萍万分焦灼,家长的观念如果出现偏颇,很可能会延误孩子的治疗时间。 李慧萍清晰记得一位情绪激动的患儿父亲,在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的第二天,沉默地找到李慧萍,要求退还所有的治疗和诊断费用。李慧萍明白这位父亲拧巴背后的脆弱与心痛,视若珍宝、寄予厚望的孩子,谁愿意接受他/她是有瑕疵的呢?从事自闭症干预治疗多年,李慧萍是柔软也是理智的,她没有去继续说服患儿父亲,只是平和地对孩子父亲说,钱可以退,但是建议你先去上课。课程结束后,患儿父亲找到了李慧萍,开始要让孩子接受治疗。
▲孤独症儿童家长课堂,李慧萍为各位家长授课
“儿童自闭症治疗是呼吁多位一体的,家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有时候不一定要去说服家长接受孩子患病这件事情,但医生要想办法促进孩子接受治疗。孩子的病情在缓解,在好转,家长心理上的压力自然会缓解。”提及专业思考,李慧萍始终清晰而理智。 热情、投入、执着,专注于儿童生长发育领域的研究,这是李慧萍的热爱之所系。收获着感动与充盈,李慧萍心怀热忱,让医者之爱有了具象的形状,让需要拥抱和守护的星星们不再孤独。 李慧萍说,她的厦门之行是带着双重使命而来的。 “把前辈探索的成熟复旦儿科模式深耕在厦门儿童医院儿保科,然后用成长起来的厦门儿科力量来守护更多的孩子。” 众所周知,复旦儿科医院儿保科堪称全国学科领域的高山,创建于1954年,底蕴厚重、人才济济。厦门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自创办之初便依托于复旦儿科这一强力后盾,开启了弯道超车的发展征途。建科9年来,科室随着医院的发展一路壮大、日臻完善,集医教研为一体、专注于厦门儿童体格与脑智健康发展,践行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守护重责。 对活力满满的李慧萍来说,似乎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厦门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经过近10年积淀,发展步伐井然有序。重要的是,科室全员蒸腾向上做事情的凝聚力。当理想共鸣,彼此照亮,前行的通途自然是霞光万丈。 在李慧萍的内心里,厦门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打造的目标,既要对标总院儿保科的标准去打造,但又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复制。种下复旦模式的种子,但要开出具有厦门印记的繁花。 目标笃定,而后便是潜心践行。人才是科室发展永恒的引擎,依托于复旦总院的人才打造平台与打造模式,厦门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在人才梯队的打造上不遗余力。 “厦门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的每位医生都要到总院接受培训,而每位到上海进修的医生,都是徐秀教授亲自带教的。”李慧萍说。由业内领军人物亲自带教夯实科室医生的理论基础,稳扎稳打地为厦门儿童医院打造了一支高规格的医疗团队。不局限于总院的进修,科室医生的研学精进之路遍布国内各大名院,甚至遍及国外知名平台。 ▲李慧萍与科室医生进行日常工作交流 育才为本,留才为要。厦门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不仅以匠人之心培育人才森林,更注重以人情化的留才政策,帮助人才落地生根。李慧萍介绍说,“年轻的医生读博如果申请上海复旦的博导,可以享受一定的经济补助。而且厦门的医生完全可依托厦门儿童医院平台去完成自己的博士课题,再由上海复旦的导师来进行专业指导,这样就可以避免和家人两地分居。” 通达的人才进修之路,温情的人情支撑政策,解决了人才的后顾之忧,随之而来的便是生机勃发的工作氛围。如何激活科研活水,将科研成果更加快速地实现临床转化,这是李慧萍孜孜不倦探索的又一使命。 ▲儿童保健中心日益发展壮大 李慧萍抵厦后,一个气氛活跃的科研课题小组在儿保科应运而生。在每月的科研小组会上,年轻医生根据科研或临床经验自行上报课题,徐秀教授及李慧萍不仅会深入课题点评与探讨,还会竭力帮助医生们实现课题转化。“不管是联动科室合作,还是其他方面,我们要帮助年轻的医生实现课题落地。一个学科要做得好,必然是在临床的基础上用科研去做支柱。”李慧萍语重心长地说。 谈及医学的严谨性,李慧萍随即变得严肃,“不管科研抑或临床,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要有循证依据的。科室要对孩子们的健康负责,医院要成为老百姓放心选择的医院,不是医生想怎么干预治疗就怎么治疗的。” 严谨求实的医学精神,言笑晏晏的谦和姿态,让李慧萍一度成为患儿家长和科室同事心中的“网红医生”,每次她的治疗课都是人头攒动,李慧萍的“心中得意之事”,是前台的科研助理都积极地去抢着去观摩听课,这种感染力,很大程度源于李慧萍对每一次干预课程极致专注的付出。 患儿的病情千人千面,2个小时的干预课程,李慧萍会去考虑一切细节:用什么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用什么样的游戏形式打开话题、患儿预计会做出哪些反应、这些反应又该怎样去应对……可谓事无巨细。为了让家长学习与孩子的沟通法则,李慧萍坚持让每一次治疗变成医师-患儿-家长共同参与的“公开课”,这对治疗师来说是一场相当具有强度的考验。极致的热情总是具备强大的感召力,在循序互动的学习中,患儿家长们也在课堂上找到了主动权,积极分享案例,互相探讨难题。 齐心协力之下,齐头并进的努力,孩子们的治疗效果有了质的飞跃,从自我的小世界中艰难地迈步走出,李慧萍感慨,不管经历多少次这样的场景,她的心依然会被满满溢出的喜悦有力地撞击着。 自闭症儿童是一个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包容与爱护的群体,李慧萍希望通过更多的科普宣传让大众来认知这一疾病,“自闭症其实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疾病,它不是精神绝症,大家完全不必谈之色变。” 如今李慧萍已然是一位科普达人了,自2023年4月起,李慧萍带领着团队陆续发表了多篇科普文章。深化认知才能增进包容,李慧萍希望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改善大众的育儿理念。 作为一名自闭症领域医学专家,李慧萍更迫切地呼吁普及践行自闭症儿童的早筛工作。“童年是一个孩子的精神原乡,早筛早治有可能改变的是一个孩子的一生。”心中涌动着悲悯与责任,李慧萍为自闭症儿童早筛工作奔走着。 “目前,厦门儿童医院和湖里区妇幼保健院一起申请了厦门市重点医学项目,这个项目是有关自闭症儿童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方向,以及厦门地区的高危发病因素。”李慧萍说。通过覆盖一家区妇幼保健院、两个街道,她希望能够在厦门搭建起一套准确率更高的早筛模式。通过更为精准的早期诊断,帮助自闭症儿童能够在黄金治疗期内介入治疗。 ▲儿童孤独症早期诊治实用技术学习班大合影 当然,早诊早筛早治模式要真正落实到实践,尚且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支撑。在上海,“社区医院—区域医院——三级医院”的三级联动早筛机制已然取得实效。李慧萍在探索着厦门实践这套机制的可能性,即,将儿童自闭症早筛这套实践动作深度下沉,职责分配,由社区医院、街道医院负责初期筛查和诊断,由当地妇幼系统的二级医院负责早期干预与治疗,三级医院则负责精准诊断,通过层层阶梯式覆盖,为自闭症儿童早筛建立起立体防护网。 李慧萍的心中充满着紧迫感,“守护‘星星’,是一项多位一体的长远工作,需要更多的吹哨人,早一点发现,就早一点挽救一个孩子。” 让李慧萍感到信心十足的是,厦门儿童医院日臻完善的医疗环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打造方兴未艾,儿童保健中心医学大楼拔地而起,翔安新院区即将启动……日新月异的变化,彰显着厦门儿童医院生机勃发的发展擎力。“一切,为了更好地守护孩子。”这是李慧萍的心之所向,是她笃行不怠的厦门使命,更是厦门儿童医院奋斗之途中恒久的动力与朴实动人的承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