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反应管理|徐杰教授:聚焦升白治疗临床实践,改善肿瘤患者骨髓抑制
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支持治疗拥有无可撼动的地位。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血液学副作用,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还会增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风险[1]。为避免CIN影响肿瘤患者预后,升白治疗应运而生,并在恶性肿瘤的全程治疗中占据一席之地。此次《医师报》特别邀请到海安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徐杰教授聚焦CIN,为我们分享肿瘤支持治疗中升白治疗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升白药物与时俱进,多点突破大有可为
目前,升白药物是升白领域中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诸如鲨肝醇、集落刺激因子等传统升白药物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与临床需求的改变,CIN的管理已逐步呈现“长效升白”的新格局[2]。一项真实世界数据的经济学分析结果显示,与短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相比,乳腺癌患者预防性使用长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是一种更具成本效益的预防手段[3]。基于此,长效PEG-rhG-CSF在CIN/FN的预防管理中似乎更具优势,预防性应用PEG‑rhG‑CSF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表1)[4]。
表1 预防性应用PEG‑rh G‑CSF的相关研究总结[4]
同时,升白药物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随着对升白机制的深入理解,一些新型的升白药物如免疫调节剂、抗肿瘤药物等正在研发中。此外,个体化和联合治疗也是升白治疗的研究热点。有研究表明,通过联合使用不同的升白药物,可以获得更好的升白效果[5]。由于联合治疗涉及不同的药物种类和剂量,未来仍需在临床试验中进行测试和优化。
目前,除了治疗已出现的CIN,预防性升白治疗也逐渐受到关注。出现粒细胞减少时给予升白治疗,可能增加癌症的风险以及并发症发生概率;而预防是指未发生FN或严重的粒细胞缺乏的情况下给予升白治疗,可减少FN等危害的发生。一项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观察了FN发病率,并提出可以考虑对中危患者进行预防性升白治疗(图1)[6]。因此,临床医师需考虑支持治疗方案的FN发生风险,正确选择预防用药路径。
总之,升白药物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和发展,有望为患者提供更佳治疗选择。
图1 不同化疗周期中危FN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6]
细胞因子应用广泛,有的放矢不容忽视
细胞因子是一类能够调节免疫应答和造血功能的分子。近年来,一些细胞因子,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已经被应用于升白治疗中。与传统升白药物相比,细胞因子可以更快刺激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从而快速增加白细胞的数量;可以刺激特定类型的白细胞增殖和分化,具有更强的升白效果。同时,它们还可以调节免疫应答,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具有更低的副作用。
细胞因子在临床应用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升白治疗方法。但对于某些严重或特殊的升白治疗情况,需要对细胞因子的使用进行个体化的剂量和疗程调整,甚至可以选择更强的升白治疗或联合使用其他药物。
总之,细胞因子在升白治疗中具有许多优势,临床应用可及性较高,但仍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升白治疗方案。
肿瘤支持治疗需规范,多学科个性化齐助力
近年来,肿瘤支持治疗的规范化诊疗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首先,肿瘤支持治疗需要涉及多个学科,包括肿瘤科、药剂科、护理科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建立了多学科团队,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的支持治疗。其次,为了确保肿瘤支持治疗的规范化和有效性,医生需要制定全面的支持治疗方案,包括新型的升白药物和止吐药物等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心理辅导等多个方面。肿瘤患者常常会出现营养不良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是会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重视患者的营养支持和心理辅导,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总之,肿瘤支持治疗是肿瘤全程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规范化诊疗有助于确保治疗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徐杰教授总结
CIN是肿瘤支持治疗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对支持治疗方案的持续性及患者预后产生了不良影响。正确评估FN发生风险,合理应用升白药物进行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十分重要。相信随着肿瘤支持治疗的规范化和升白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肿瘤患者的临床获益有望得到改善。
专家简介
徐杰 教授
海安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放疗副主任医师
南通市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南通市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南通市肿瘤防治专科联盟食管癌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查看):
[1]秦叔逵,马军.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2021)[J].临床肿瘤学杂志,2021,26(07):638-648.
[2]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J].中华肿瘤杂志,2023,45(07):575-583.
[3]Zhao J, Qiao G, Liang Y, etal.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PEG-rhG-CSF as Primary Prophylaxis toChemotherapy-Induced Neutropenia i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in China: ResultsBased on Real-World Data. Front Pharmacol. 2022;12:754366.
[4]魏浩旗,冯学乾,刘海鹏,等.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23,36(07):874-882.
[5]李江佩,孔祥波,孙音,等.地榆升白片联合PEG-rhG-CSF治疗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效果[J].中国卫生工程学,2021,20(06):1005-1006+1009.
[6]Leon Rapoport B,Garcia-Morillo M, Font C, et al. A prospective, real-world, multinational study offebrile neutropenia (FN) occurrence in oncology patients receiving chemotherapywith intermediate risk of FN: a MASCC Neutropenia, Infection, andMyelosuppression Study Group initiative. Support Care Cancer. 2023;31(12):628.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