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我的三位医生患者

时间:2017-01-26 17:03:00来源:未知作者:窦洁

“在帮助他们与疾病抗争的日子,让我更多地思考了医道、生命,更多地体会了医者的和人性的光辉。”刚满40岁的王贵玉教授如是说:“我从医20年,每年300余例手术,结识了数以几千计的患者朋友,陪他们一起经历人生的磨难,和他们一同战胜疾病,重新开启新的生活。但这其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患者本身也是医生。他们是患者,是同事,更是朋友。”


blob.png


按时吃饭多休息

那是一名从医20 多年的儿科医生,病得很重,但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她总念叨她那些生病的孩子,常说:“儿科医生本来就很稀缺,我每天都有看不完的宝贝,有的宝宝生病了就要找我看,见到我就要找我抱。”每每说到这她都会会心一笑。

手术很成功,她恢复得很好,病愈后立刻重返了医疗一线。“我们时常联系,她总是嘱咐我要注意身体,按时吃饭,多休息,她说虽然她知道对我来说这其实很难。其实于她,又何尝不是呢?”王贵玉笑笑说。

尊严二字重如山

她是一名妇科医生,刚到退休年龄,仍作为专家返聘到临床工作岗位。患低位直肠肿瘤,病灶距离肛门只有3 cm。作为医生的她很清楚,这种情况下,能够保留肛门的可能性很小,但她仍相信奇迹的出现。她坚信自己可以重返病房,继续履行医生的职责,她要有尊严地穿着白服,有尊严地面对患者。“她说信任我的医术,把自己和自己的尊严交给我,她放心。”

“尊严”二字深深地震撼了王贵玉。他理解她对生命尊严的需求,更看出她对医者职业的热爱和尊重。“我决定和她共同承担这样的风险,用尽我全部的力量,成全她的尊严,成全我们对医师行业的尊重。”王贵玉坚定地说。

手术很成功,王贵玉完成了超低位保肛手术,妇科医生也尊严地回到她的舞台,依旧忙碌地查房、耐心地为患者解答问题,常常一站几个小时,绝没有一例患者看得出她也是个大病初愈的患者。

外科医生的“工匠精神”

那是一名出色的男外科医生,四十岁出头,刚刚晋完主任医师,成为一家地市级医院的科室主任,正是一个医生最好的年华。

与他讨论治疗方案,几番治疗后,他们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外科医生时常谈起他幸福的家庭,可爱的孩子,贤惠的妻子,年迈的父母。王贵玉看得到他眼角泛起的泪光,看得出对生的眷恋,对家人的不舍。“那时候,我们讨论医德、医道,讨论我们在十八、九岁的年纪做出的从医的选择,讨论医疗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外科医生传承的“工匠精神”,讨论我们各自完成的每一起漂亮的手术,那是我们珍视的艺术品。”王贵玉有些动容,外科医生出院时,书写了四个大字作为临别礼物——“不忘初心”。“这是临别赠言,更是好友嘱托,我又怎能忘呢?”

不能忘的还有报考医学院的壮志豪言;

不能忘的是与战友在无影灯下战斗过的分分秒秒;

不能忘的是患者和他家人的泪水和笑容;

不能忘的是医生患者们,未来每一天大家并肩作战,为了理想,为了信念,为了更多人的健康!


微信图片_20170713102620.jpg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