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飞的选择与决策
有时我们能治愈疾病,有时仅仅只是帮助,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安慰,以部分的成功告慰那些失败,这就是医学的无奈。所以医生应该更加坚强,才有勇气面对更多的患者,帮助更多的人。在精准医疗正向我们招手走来之时,医生们应该不忘初心,携手同行!
“打破常规”的治疗
2002年10月,一位患者来到解放军307医院乳腺内科主任江泽飞的诊室,25岁的她被诊为“乳腺癌”。随后就是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年轻的她感觉全世界都黑了,她失去了右侧乳房。
不幸的是,仅一年的时间疾病迅速转移到肝脏,之后连番的手术、化疗几乎击垮了这位年轻患者。江泽飞仔细回顾治疗史,考虑到患者目前全身无瘤、激素受体阳性、化疗难耐受,决定暂停化疗,改行戈舍瑞林联合阿那曲唑的内分泌治疗。该方案是目前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但当时在国内却并未普及。但对患者来说,这一“打破常规”的方案,却给她带来了巨大的获益,疾病控制良好并持续5年余。
2007年8月,患者胸壁复发,再次来诊。不同于刚来时的将信将疑,5年的时间她建立起强大的信任和信心。此后,患者经历了两次化疗,但效果均不理想。
肿瘤医生常规的思路是,如果连化疗都不行,内分泌治疗也就没有信心再尝试了。但江泽飞考虑到该患者属于内分泌依赖型,一线内分泌获益长达5年,认为内分泌治疗才是她最重要的治疗。于是再一次“打破常规”,为她制定了依西美坦联合戈舍瑞林的治疗方案。疗效连江泽飞都觉得惊喜,患者病情控制良好并维持了3年,期间她还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急转直下”的病情
2015年9月,另一位初为人母的女性确诊“乳腺癌”,且是可怕的“三阴性”,病变达到15 cm并且累及胸大肌,几乎失去局部治疗可能,须先行系统治疗。江泽飞组织多学科会诊,为患者制定多西他赛联合顺铂的个体化化疗方案。
10月12日开始化疗,6周期的化疗后,肿瘤快速退缩至2.4 cm。江泽飞考虑到,新辅助化疗虽有奇迹般的疗效,但继续化疗的累计毒副反应将加重,疗效未必能更好,此时是局部处理的最佳时机,因而决定“见好就收”施行手术治疗。
2016年2月,患者施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令人惊喜的是,术后病理提示右乳及右腋窝均未见肿瘤细胞残留,复查全身也未见明确肿瘤残存征象。
当大家都沉浸在喜人的疗效中还未回过神时,患者出现了头晕头痛的症状,并且逐渐加重,头颅MRI提示小脑单发转移灶。这结果不论是对患者还是对江泽飞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此后神经系统症状逐渐加重,进入到姑息性治疗阶段,2016年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她最终永远离开了我们。
医学的决策
同样是两位年轻的乳癌患者,诊断均为局部晚期,却有截然不同的命运。看似晚期,却轻松生活至今;而看似早期,实则全身隐匿着可怕的癌细胞,这就是所谓的“早期不早,晚期不晚”。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肿瘤生物学行为,而精准医疗的兴起正是为了打开这扇揭开肿瘤生物学信息奥秘的大门,以期能精准诊断从而实现精准治疗。
此外,两例诊疗过程很好地诠释了“早期不急拿刀,晚期不急弃刀”的精髓。治疗的成功激励着我们继续努力,而治疗失败更加激励我们去解决这些困境。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