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依在 读者不再
“那是一位喜欢《读者》的患者朋友,每次来医院住院时,我都会为她买一本《读者》。因为《读者》为她带来快乐、分解忧愁、转移苦痛。”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石汉平教授说。
2011年12月1日下午,石汉平收到患者家属短信:“姐姐于下午14:53心跳停止,她累了,永远睡了!”正与患者家属谈话的石无法控制情绪,急急冲向洗手间……作为主管医生,他深知会有这样一天,但当这一刻真正到来时,他依然无法接受。无法接受朋友的突然离去、不辞而别,不能接受她的“不守诺言”,也不能饶恕自己的爱莫能助与无力回天。
缘起
2010年1月6日,妇科主任手术台上发现外科问题、请求会诊,成就了他们之间的缘分。“我急忙赶到手术室、洗手上台,手术并不复杂,但是由于需要切除的部位较多,耗时较长,上午9:20开始,下午15:45结束。”石汉平至今记忆深刻。
手术后,她直接转入外科治疗。先后15次住院期间,她以慑魄的优雅、淡淡的忧郁、由衷的善良、真诚的美丽、高贵的气质、娓娓的语言感染了全体病友,感动了全体医务人员,让大家从心底里直生爱怜!2010年1月25日第一次出院时,他们约定:80岁时柱着拐杖、批着白发、带着皱纹、缺着门牙来一次拥抱。
鼓励
住院期间,石汉平为了鼓舞她重燃斗志,讲了很多国内外癌症患者的真实抗癌故事,包括上海一位33岁接受手术,80岁仍然健在的直肠癌患者;为她介绍了许多积极乐观的病友,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鼓励。甚至,为了鼓励她,与她弟弟做了一份善意的虚假PET-CT报告。
2011年1月12日,她发现腹部肿块,检查结果是肿瘤转移。“我不忍告诉她真相,但她却反复询问我,并紧紧盯住我眼睛,”石有些动容,“我永远忘不了她的话:“希望从您的眼神里看出一些什么,我知道拯救患者生命的不仅是医生笔尖的药,手中的刀,更有真诚的微笑,关切的眼神。”我告诉她是肠粘连,并给了她非常坚定的眼神,希望她能够得到安心。”
惋惜
可是,石汉平一切努力都化为灰烬,使尽全身解数也未能把她留住。她走后,他不忍删掉他们的短信记录,那是他心中最后的留念。
“石主任,您把我拉回您的轨道上来了。这几个月的病痛折腾让我觉得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不如死,同时将爱我的人们拖入长期的鏖战和痛苦的深渊。我努力过了,可是上帝依然不眷顾我,我又能怎样呢?我将您比做启明星,此时的我正如黎明前的黑暗。”
“石主任,回深圳后状态还好,有点喘,其他没什么大碍,只是没有您的照顾心里没底。”
“每次经过报刊亭,每次看到《读者》,每次查房走过到你最后住过的5号床,我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你!以前想起你,全是牵挂与惦念:病情好一点了吗?也有高兴;现在想起你,满是惋惜与思念:你在天国可好?只剩痛苦!谨以此文寄托我的哀思!君在何方?《读者》送哪里?呜呼,《读者》依旧,读者不再!”石教授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