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问一声 茅塞顿开
您是否遇到过一些患者症状,绞尽脑汁、试尽方案也未能找到原因所在?这或许是疑难杂症?又或许这疑难杂症的背后仅是因为少问了患者或家属一句话……
周末值班,跟我的专培生又很强,原以为事会少点。可常规查房做完没多一会儿就又给叫回了ICU。
“主治,快来,刚收的急诊呼吸机不知道该怎么设!”
一边走一边想,“好小子,第三年的fellow,再半年就毕业了,还敢说设置不了呼吸机?!”
患者Molly女性,自幼囊性纤维化发病,已经18岁身长却只有1.1米。她经常住院,以前都是去儿科医院,头次来成人医院。这次发生肺感染引起呼吸衰竭,她畸形胸腔里原本很小的肺容积又出现大片实变。机械通气的呼吸潮气量设在200毫升,不足正常成人的一半,可气道压力仍然超过警戒线。即使把警戒值降到呼吸机监测范围的最低,警报还是不断被触发,原因是“通气量过低”。
“您看,肯定是设置上有什么不对,可我又找不出问题在哪?也许,得借用儿科呼吸机?”
听着报告,我沿着机械通气的管道逐步过滤着可能的问题。即使身形矮小,200毫升也不至于推出来这么高的压力。机械通气见到压力太高而通气量又太低,最可能的原因是上呼吸道发生阻塞。可是,Molly是长期气管切开,并不是新做的气管插管。而且,她在家时几乎每晚都需要呼吸机支持,气管插管所用的管子并没有换。检查了一下密封气囊,压力适当,也听不到漏气。何况,如果密闭的机械通气管道无论哪里有泄漏,气道压力都应该难以保持,而现在的问题是气道压力过高。
怎么回事呢?我一下子也想不出个解释。
“去准备气管镜,看一下气管里面吧!”说着,我从呼吸治疗师手里接过AMBU气囊。可怜的呼吸治疗师,呼吸机没法接,他已经手按了20几分钟。奇怪,手工通气并不费劲,完全不像高压状态。
“家属呢?请他们来签字同意气管镜检查。”我吩咐道。
Molly的爸爸就等在外边。他一进门,问题就有了答案:“怎么,你们没有换管子?”
Molly自小气管切开,软骨环已经变形。平时晚上只需要一点压力支持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如果需要全量机械通气,压力一高,就要换用长形的Bivona管。一般的管子偏短,会被推得顶在后壁上,手动通气时角度变换可以缓解阻塞。Molly以前都是去儿科医院,这是那里的医生摸索出来的规律。这个情况告诉了急诊医生,转入ICU是显然在哪儿给漏掉了。
换管很简单。新管子一换上,机械呼吸状态立刻改善。瞧着Molly恢复了红润的肤色,大家都放松下来。
“哈,我也能当主治医!”Molly的爸爸笑着幽默了一句。
“对!听见啦?记住,下次叫主治前先多问家属一句,患者自己可能就有答案。”我也笑了,拍了拍专培生的肩。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