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患者的努力扭转局面

时间:2017-01-26 10:43:00来源:未知作者:张宇清

blob.png



科技的进步为疾病治疗带来更有效的手段,然而真正有效的实施并产生疗效,必须是医生、医疗体制(有效的随访体系)、患者及患者家属(良好的家庭看护)的有效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应对这种挑战,医生、患者和其他各方参与者准备好了吗?



介入无望的患者遗憾出院

2008年,我管理重症病房时,认识一位陈旧性心肌梗死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的女性患者。当时年龄73岁,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入我院病房诊治,当时有不稳定心绞痛发作,既往曾发生过前壁心梗,外院曾行冠脉CT检查发现3支血管病变,因肾脏功能较差不能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患者此次入院后,经常发作心绞痛,进行抗凝、抗血小板及积极扩冠治疗后病情稍稳定。

家属和患者本人积极治疗的愿望非常迫切,也反复与我们沟通关于介入治疗的事宜,但评估肾脏功能后仍有做冠脉造影的禁忌,且患者很虚弱,超重,精神萎靡,不能下地活动,进食也差,与介入医生讨论后考虑患者无法耐受手术,故采取药物治疗措施。

无奈之下,我们与家属交待病情后,叮嘱她一定按医嘱服药,并作好家庭看护,鼓励她加强运动,合理膳食。后来,患者和家属带着失望之情出了院。

良好自我管理

使患者获得新生

令我感到惊异的是,1个月后患者来门诊随访,精神状态明显改观,也能自行活动。家属也告诉我,患者回家后严格按照医嘱服药,每日记录出入量,早晚监测血压,在家加强室内运动,饮食量较前明显增加,体重也略有增加,但患者肾脏功能仍没有明显改观, 且仍有心绞痛发作,因此除了维持以前的降压、调脂、抗血小板和治疗心衰药物外,调整了硝酸酯和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

此后,患者几乎每个月都来我的门诊随诊,虽然肾脏功能一直没有明显改善,也无法行冠脉造影检查,虽然时有病情反复,但经多次药物调整,心绞痛发作频次明显减少,患者病情总体比较稳定,随访至今已近10年。

我的感触

这样一个在我们当时看来预期寿命以月计算的患者,能够生存至今,使我感触很深。

药物治疗的进步  我们给予她积极的抗血小板和他汀类药物治疗,适当的血压控制,加大硝酸酯用量,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也比较大。同时给予利尿和补钾的抗心衰治疗,同时患者服用降糖药物。

疾病管理到位  患者和家属非常配合,定期检测血压和出入量,有变化时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并给予指导建议。

密切随诊  除非我出差不在京,患者一直找我随诊,这样对医患双方都有利:一方面,了解患者病情的医生随访,有助于根据细微的病情变化做出判断;另一方面患者基于对医生的信任对治疗也能非常配合。

家庭和睦  患者平时的起居饮食和病情观察由其丈夫处理,4个子女也非常尽心,轮流看护,陪同就诊,服侍左右。任何细微的病情和起居变化家属都能向医生报告。我认为,这样的家庭结构与家庭成员的悉心照料对患者预后起到的作用意义重大。


微信图片_20170713102620.jpg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