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多一分执着与信念

时间:2017-01-26 11:43:00来源:未知作者:张雨

blob.png


马芙蓉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耳鼻喉科主任,记者去采访她的头天晚上,她的餐桌上是非同寻常的“木耳和香菇”。这些木耳和香菇是一位患者从内蒙山里采来,专门邮寄给马芙蓉。因为北医三院耳鼻喉科,这位患者重新回到了有声世界。



“这不是一份简单的木耳香菇,而是一份情。很多时候,我们和患者之间已经远远超越了医患层面,上升为一种亲情。我们和患者都从彼此身上学到了很多。”马芙蓉说。

不放弃任何希望

2016年3月3日,是全国第17个爱耳日。这一天北医三院耳鼻喉科收治了一位特殊的患者——北京某高校的在校学生,病情突然恶化,颅内感染严重,属于耳源性脑炎,脑脓肿并发脑疝,瞳孔都已经散大。转入ICU后,全院紧急会诊,对于这种来势汹汹病情发展极其迅速的急危重症病例,医学上在这方面的认识还很有限,手术能否完全成功还没有十足的把握。对于手术一些医生较保守,在当前比较特殊的医患环境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马芙蓉却顾不了那么多,即使自己要承担手术失败的风险,她也不愿意放弃任何希望。她知道这个孩子已经成为家属们整个家族的希望。如果不手术这个孩子就没有任何生还的希望,手术至少还可以拼一下。

多为患者想想

在马芙蓉的坚持和鼓励下,多学科医生共同完成了这一艰巨的挑战。手术间,有医生按既往的手术认识,打算将患者大半个颅骨打开以缓解脑疝,但马芙蓉并没有同意。她说:“这个孩子活下来以后还有太长的人生道路,我们要为他以后的生活质量多想想。我们可以尝试从耳部这边向颅骨上方打开一部分颅骨的骨板,在B超的引导下进行颅内脓肿的穿刺引流,这样既可以减低颅内的压力以缓解脑疝,对他日后的生活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马芙蓉和脑外科医生共同努力,从患者颅内引流出大量黄绿色的浓液,这才算转危为安。如今,这名大学生康复得非常成功,已经可以爬山了。

做一名不只会看病的医生

果敢的判断和当机立断,需要的不仅是高超的技艺,更是多一分的执着与信念,更多的是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对患者更多一分的关怀与呵护。“要让大家从点点滴滴中体味善良,学会如何做一名不是只会看病的医生。我们在做每一个病例讨论时,并不仅仅从技术层面去分析它,还会从社会、患者的感受,生活质量等更多层面去分析,并且将这种担当的理念默默地‘感染’每一个人。处处都体现出一种高素质、高层次、高境界的引导,而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马芙蓉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师长,马芙蓉的一言一行实际上都是一种引领。“如果我遇到困难都退缩了,年轻人怎么会不退缩?如果我对待患者都冷冰冰的,年轻人对待患者怎么会有“温度”?我们科室对于高年资医生的要求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影响周围的年轻人,这才是无声的人文。”马芙蓉谈到。


微信图片_20170713102620.jpg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