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返回官网

专家观点 | 张伶俐教授:诊断药品临床综合评价4大技术难点的探索与突破

时间:2024-07-01 20:04:45来源:医师报作者:王璐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王璐)药品临床综合评价通过应用多种评估方法和工具开展多层次、多维度证据的综合评判,综合、全面、系统、科学地判断药品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有对疾病治疗的研究多为单一维度的评估,药品综合价值评估的研究仍较少,缺少临床应用的方法学支持和政策转化的建议。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副院长张伶俐教授以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评价为例,介绍了其在诊断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研究方面的探索。



四川是结核病高发地区之一。张伶俐介绍,结核病是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中有约95%的感染者为潜伏性结核感染,针对这类感染者缺乏明确的诊断金标准,只有免疫学检查阳性,没有临床症状、体征变化以及影像学和病原学检查证据,但往往有10%左右的潜伏性结核感染者会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为了实现终止结核病流行的目标,尽早识别潜伏性结核感染并开展预防性治疗以阻断发病变得尤为重要。

张伶俐教授介绍,目前潜伏性结核感染的主要检测方法是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是新研发的检测方法之一。哪一个药物更有效?假阳性率更低?特性度更好?需要有循证评价证据。“药物临床评价的意义可以帮助临床选对药、选好药,且选最经济的药物。”

为了做出最有参考意义的临床评价,张伶俐教授及其团队借鉴了《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管理指南(2021年版试行)》《儿童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技术指南(2021年版)》《心血管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技术指南(2021年版)》《抗肿瘤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技术指南(2021年版)》以及一些针对诊断药品的临床综合评价技术方案。在此过程中,团队发现了诊断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的存在4个技术难点,在评价研究的推进过程中,张伶俐教授及其团队为其一一找到了答案。



 一、缺乏有效性评价指标 


通过系统评价以及咨询方法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乃至医学检验学等方面的专家后,团队确定了真实性、预测性两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其中在真实性的维度里,还具体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阴性似然比、诊断比等指标预测性包括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为临床上高度关注的内容


 二、缺乏经济性评价方法 


团队首先考虑到了医院、社区两个应用场景,分别计算药品成本。“另外,我们评价诊断药品的经济性,要想到万一诊断药品未将患者筛查出来,患者后期若转变为活动性结核病所需承担的治疗成本,为此我们设计了短期长期经济性评价两种方法”。短期经济性评价以灵敏度、特异度、质量调整生命年为结局指标,评价时限为1年长期经济性评价以质量调整生命年为结局指标,评价时限为人均期望寿命



 三、缺乏创新性、适宜性和可及性评价指标 


团队先用系统评价对广泛的证据进行了遴选,后经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了最后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尚不明确计算综合评分的方法 


基于前期相关研究,团队采用了专家评分和乘积法结合的方式,既科学又减少了评价的时间。



张伶俐教授表示,不同疾病领域的评价维度、评价指标以及权重设置均会有差异,临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综合参考成熟的技术指南和待评价药物的具体特性。期待能通过更多类似的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研究结果,为临床选择最合适的治疗策略和最大化患者的健康收益提供决策依据和指导意见。


收藏 点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