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晶)“有人在吃饭、走路或者开车时,随时都有可能秒睡?”7月27日,在第十九届301呼吸疾病学术会议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科主任韩芳教授在主旨报告环节介绍,这是一种罕见病,称为发作性睡病。发作性睡病是一种慢性睡眠障碍,全球平均患病率约为0.03%,国人的发病率也在这个范围,但起病较早,多在在七八岁左右发病,儿童患者不少见。该疾病以白天嗜睡、发作性猝倒、幻觉、睡瘫及夜间睡眠紊乱为主要特点,需要与睡眠呼吸暂停鉴别。
发作性睡病是无法治愈,但可以控制。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症状,目前的药物主要针对嗜睡、发作性猝倒及夜间睡眠紊乱三大主要症状,主要目标是控制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发作性睡病发病的关键在于大脑中分泌增食欲素(Orexin或Hypocretin)的细胞因免疫损伤而死亡,突出表现为脑脊液中的增食欲素水平明显降低甚至消失。95%以上的患者HLA-DQ0602 基因阳性,上呼吸道感染特别是H1N1 流感病毒是诱发免疫反应的重要因素。“发作性睡病患者一旦发病,细胞死亡往往是不可逆的。”韩芳教授强调,如何进行有效的筛查是研究的一大方向。
“通过发作性睡病的研究,特别是有关下丘脑分泌素与睡病关系的成果,不仅明确了其发病机制,也确定了下丘脑分泌素在睡眠-觉醒调节中的重要作用,是睡眠领域在过去20多年来最重要的研究进展。”韩芳教授介绍了目前在发病机制基础上进行的临床转化研究工作。“通过基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转化,确立了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测定的诊断方法,研发了下丘脑分泌素受体激动剂治疗嗜睡症的新型药物。”韩芳教授表示,希望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国际研究,研发更多的新药,让患者获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科从1998年开展该疾病的诊疗和研究工作,目前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发作性睡病病例库,占全国已确诊病例的70%左右。韩芳教授团队在该疾病领域的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收集的样本包括遗传资源、脑脊液及淋巴细胞等,首先报道了中国睡病患者的易感基因;在国内最早建立了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水平测定诊断睡病的方法;在国际上最早发现2009H1N1流感病毒可以诱发该疾病,中国对发作性睡病的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
扫一扫查看
第十九届301呼吸疾病学术会议
医师网专题页面
扫一扫查看
直播专题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