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妊娠内分泌全程管理多学科团队:护佑母婴健康 护航人生起点 |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③
谈到开展妊娠期内分泌疾病诊疗的初衷,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王育璠教授谈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人民需求”,一个是“错位发展”。
1997年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王育璠加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工作的历练和硕士、博士期间的研修,训练了她缜密的临床思维和开阔的眼界。2014年,在加拿大研修归国后的王育璠开始担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执行主任,“新官上任”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着手建立“妊娠内分泌门诊”。
“彼时,公众的健康意识已逐渐提升,但国内专注妊娠期内分泌疾病诊疗的科室却凤毛麟角,临床上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王育璠教授说:“做别人不太关注的事情,才能做出特色!”
事实证明,王育璠教授的规划可谓远见卓识。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高龄产妇的比例不断上升,妊娠期内分泌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提升。2021年,“三孩政策”呱呱坠地,也正是那一年,王育璠教授担任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一职,她带领团队,在妊娠期内分泌疾病的临床、科研等层面,开展了一系列独具特色且卓有成效的工作。
多学科协作
“一站式”享受“一体化”诊疗服务
“医生,我能不能明天再转院?”一个全身蜡黄、巩膜黄染的年轻孕妈妈支撑起虚弱的身体问道。
“你病情很重,必须今天就转院,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王育璠教授斩钉截铁地说。
几年前,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收治了一位甲亢并伴有严重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她的血色素水平已经降至30g/l,远低于正常值,体温却高达40℃——这是甲亢危象的典型表现。前往会诊的王育璠教授当机立断,火速将患者转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
入院时,患者生命体征极不稳定,甲亢危象和溶血性贫血都需要紧急处理。王教授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患者的生命将难以挽回。
在ICU中,内分泌科、产科和血液科专家通力合作,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用大剂量激素治疗稳定患者的甲亢症状和治疗溶血性贫血,同时控制心率等治疗。经过一系列紧张的救治,患者的情况逐渐稳定下来,她的体温开始下降,血色素水平也在慢慢回升,随后在医生的帮助下,适时终止了妊娠。最终,在医护团队的精心诊治和照料下,患者经同位素治疗康复出院。
“这一成功的病例充分彰显了多学科团队在救治疑难危重症患者时的优势。”王育璠教授表示,如今,多学科协作已成为提升诊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的关键。在她的带领下,妊娠内分泌全程管理多学科团队由内分泌代谢科主导,联合产科、营养科等多学科,构建了孕前、孕期、产后的一体化纵向管理模式,同时采用互联网技术,覆盖院内和院外的无缝横向管理,真正做到了对孕妇的全方位关怀。同时,在医院医务处、信息处和各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多学科门诊实现了一站式便捷诊疗服务,以及与医院HIS信息自动对接的疾病数据库。孕产妇只需挂一个号,就能“一站式”享受到多个学科提供的一体化诊疗服务。
自2014年12月开诊以来,妊娠内分泌全程管理多学科门诊累计接诊16000余人次。内分泌科与产科通力合作,为患者综合诊治提供专业保障,年度收治病例数1239例,占市级医院年度收治病例总数的8.28%,同类型医院排名第一,抢救危重孕产妇(重症甲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垂体危象)322例,救治成功率100%。王育璠教授介绍,2022年,妊娠内分泌全程管理多学科门诊从36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上海市多学科门诊建设“优秀案例”。
综合管理 临床科研双“丰收”
“王主任,我能不能再要一个孩子?”
采访中,王育璠教授讲述了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的感人故事:患者曾成功生育一次,但近期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然而,患者却想“要二胎”。考虑到患者依从性良好,王育璠教授为她调整治疗方案,待血糖等各项指标稳定,使她得以自然受孕、顺利分娩。
“患者说,是我们诊断出她患有糖尿病,又是我们帮助她如愿以偿地生了二胎。我们也很高兴,因为我们帮她圆了‘梦’。”王育璠教授骄傲地说。
“以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甲状腺疾病等为代表的妊娠期内分泌疾病,不仅威胁着孕妇健康,更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和未来健康。”王育璠教授表示,例如,孕前高血糖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流产或巨大儿的产生,而妊娠期糖尿病则不仅会增加新生儿低血糖的风险,还会增加孕妇未来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因此,孕前糖尿病患者的规范治疗和孕期血糖控制尤为重要。
“优生优育不仅关乎孩子的远期健康,更关乎两代人的幸福。”王育璠教授表示,广大女性朋友应在孕前进行规律的血糖和甲状腺功能评估,并在孕期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同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产后也应进行规律的血糖检查,尽早发现并处理可能的血糖问题。
王育璠教授介绍,多学科团队建立了妊娠内分泌疾病数据库和样本库,已对5000例患者开展信息化管理,规范化访视。通过规范化综合管理,减少母亲和子代围产期不良妊娠结局以及产后远期代谢异常,对保障妇女儿童长期健康以及再次妊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数据库与样本库数据,团队运用代谢组学、基因组学,结合持续血糖监测等手段,精准记录妊娠过程各项指标,并从早期预测标志、发病机制以及产后远期转归等探究妊娠内分泌疾病发生、发展,促进妊娠内分泌疾病诊治水平和转化型医学研究的全面提升。
近年来,MDT团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课题40余项,并连续举办6届“公济妊娠内分泌论坛”,每年参会人数达7000余人。更先后获得“上海市巾帼文明岗”“上海市卫健委三八红旗集体”“上海市总工会糖妈妈巾帼工作室”等荣誉;王育璠教授也荣获“上海最美女医师”,“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上海市卫健委、上海交通大学三八红旗手等荣誉。但在她的心中,患者的认可,永远是对自己和团队最好的褒扬。
智慧赋能 探索慢病创新管理模式
“王主任,我感觉视力没有什么变化,就不用再查眼底了吧?”
“不行,一定要查一查。”
一天,一位糖尿病患者带着备孕的愿望走进了王育璠教授的诊室。尽管她的血糖水平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王育璠教授还是坚持要求患者进行视网膜和肾脏病变筛查——她是对的,通过AI对眼底影像的分析,发现了患者眼底存在轻微病变。王育璠教授迅速将患者转至眼科进行进一步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早期往往不会引起明显视力变化,易被患者忽视。此外,传统筛查方法需要患者到眼科单独挂号,不仅耗时而且不便。为此,王育璠教授引入了基于AI的眼底筛查工具,其与眼科医生人工阅片的一致率达到90%以上,中度以上DR的一致率更是高达94.7%。AI工具在完成双眼照片上传后,2秒内即可返回筛查结果,极大提高了筛查效率,帮助患者获得早期诊断和转诊。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AI技术和移动健康应用正成为引领着医疗服务模式转型的关键力量,而妊娠内分泌疾病多学科全程管理团队正站在这场变革的潮头。“未来,AI或将通过学习治疗方案,为不同患者提供定制化的决策支持,尤其对年轻医生和基层医院,这一功能将极大提升诊疗效率。”王育璠教授介绍,此外,借助手机端APP、智能穿戴设备等信息技术手段,医生不仅可整合患者医疗数据,还可利用业余时间与患者在线沟通,并依据检查结果,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医疗建议,大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在实践中,我们以慢病管理作为切入点,探索多种创新管理模式,并结合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项目建设,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真正将患者-医生-医院-社会共享共赢的多重获益诊疗模式付诸实践。”王育璠教授介绍,目前,内分泌代谢科已将数字化管理模式拓展到其他疾病,包括妊娠内分泌专病库和甲状腺专病库建设中。同时,数字化专病库建设已初见成效,例如数据指标与医院系统对接,可自动溯源,随访管理更加便捷,数据可进行多维度分析,生成多样性数据报表等。
“妊娠内分泌疾病全程规范化诊疗及研究任重道远,妊娠内分泌多学科全程管理团队将继续规范疾病防治与随访,深入开展临床及基础研究,共同携手护佑母婴健康,护航人生起点!”王育璠教授说。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