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报道 |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国内呼吸重症亚专科领头羊荟聚一堂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王璐)“作为医院管理者,我越来越意识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诊疗水平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谭映军教授在第十九届301呼吸疾病学术会议呼吸与危重症版块的致辞中如是说。近年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业发展迅猛,而这离不开学科大拿们的引领。在此次在第十九届301呼吸疾病学术会议呼吸与危重症版块的大师论坛环节,国内呼吸重症领域亚专科“领头羊”们荟聚一堂,为与会嘉宾奉上一场高规格的学术大餐!
无论是肺移植术后的患者,还是接受ICU治疗的患者,都要面对的问题便是呼吸康复。“在很长一段时间,临床将ICU呼吸康复的研究重点放在何时可以‘动’。”在分享环节,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赵红梅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有关ICU经历综合征诊疗管理的相关内容,她表示,ICU经历综合征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某个患者,还会对患者家庭、医疗卫生系统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国际上更是将其看作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也正因如此,国际提出了消除ICU经历综合征的倡议。针对这一倡议,赵红梅教授表示要从“语药械食居环”六方面促进患者康复。“呼吸康复理念应当贯穿于ICU医疗照护的全过程。”赵红梅教授解释道,在患者进入ICU之前,要预防危重症的发生;在患者进入ICU以后,要提供高质量的危重症健康照护;在患者离开ICU后也不能放松针对患者的综合管理与照护。“简言之要全面、全程、全体。”
与之相似的,重症肺炎的临床诊疗也应当基于全程、全面的思路建立更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潘频华教授介绍,在ICU患者中,重症肺炎患者占比6%,在RICU中超过50%。“2022年、2023年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RICU数据显示,重症肺炎患者占RICU患者的36.07%~61.04%。”作为最常见的呼吸危重症,重症肺炎的死亡率较高,完善的总和诊疗体系和多学科合作策略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内容。潘频华教授尤其强调了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性,他强调,病原学诊断要快速、精准,且能区分定植污染和真正致病菌。
基础科研源于临床,也将最终服务于临床,不断探索临床疾病的发病机制,也会为疾病诊疗规范的进一步完善、新型治疗药物的进一步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囊性纤维化、黏蛋白分泌异常等是黏液清除障碍相关遗传性支扩的常见疾病,近年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罗红教授及其团队在此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与尝试,她在会上介绍,黏液清除障碍相关遗传性支扩的诊断在基于指南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荧光粒子示踪、核素显像等评估MCT手段被成功运用,目前,此类疾病除囊性纤维化外无特异性疗法,针对致病基因的靶向治疗是临床药物研发的主要方向。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最早由Ashbaugh于1967年报道,如今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已逐步意识到ARDS作为异质性很强的临床综合征,借助临床特征、生物学及形态学等参数可将其分为不同的亚型,有助于实现个体化与精准化治疗,帮助突破目前ARDS治疗的瓶颈。在本次会议上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李琦教授便围绕“ARDS异质性的多维度认识”这一话题进行了相关分享,并就ARDS病因学、病理改变和病理生理学、生物标志物、影像学、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反应等多个维度进行了介绍。李琦教授表示,理解并识别ARDS的异质性,有助于制定有效的个体化诊疗方案、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和转归。“未来,在精准医学和个体化治疗的大方向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造的机遇下,我们或许得以寻得更为完善的ARDS诊疗策略。”
速尿应激试验对肾损伤、CRRT诊疗还有多少作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周飞虎教授给出了答案。他介绍,肾损伤是ICU常见问题之一,因其复杂的异质性,一些生物标记物尽管可以助力早期诊断,但对于评估其是否需要CRRT方面有一定局限性;速尿应激试验(FST)对AKI预测和CRRT应用有一定作用,但血管活性药物等可能会成为影响因素,继而影响结果。周飞虎教授表示,未来有关AKI高风险患者评估预测流程值得进一步研究,加强急性肾应激状态监测,以达到在AKI出现前减缓病情进展的目的。
上个月刚刚结束的体外循环年会介绍,我国ECMO例数已经从一万三千多例上升至去年的一万八千余例。在ICU中,ECMO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本次会议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孙兵教授介绍了ECMO在重症呼吸衰竭临床应用最新进展,并对早期气管切开、抗凝策略的应用、临床适应证的把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自2010年以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的曹炬教授便在尝试与重症医学科合作,探索检验医学在脓毒症诊疗中的作用。在此次会议上,曹教授系统地向大家介绍了其团队针对脓毒症引起的宿主免疫失衡的分子机制、宿主导向免疫治疗的药物靶标以及风险分层和个体化治疗的免疫标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临床脓毒症的鉴别诊断和治疗产生了积极影响。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程真顺教授介绍,感染性休克在临床中经常会碰到的情况,尽管其治疗上具有一定难度,但是也是容易获得成功的病理生理状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量液体复苏并不能改善其预后,部分感染性休克患者可能对大量液体复苏并无反应,而限制性液体复苏并没有增加死亡率,早期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对病人的血压的纠正有所助益。
如今免疫抑制在ICU中占比1/3,同时随着器官支持技术、感染早期诊断能力的提高,以前难以存活的免疫抑制人群可以通过诊治得以存活。“然而遗憾的是,目前的大部分指南都是针对免疫正常的呼吸衰竭患者。”为此,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谢菲教授向与会嘉宾分享了其团队近年来收治免疫抑制的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经验以及诊治流程。
“面对免疫抑制患者,我们往往需要面对更多的未知情况。也正因如此,我们常常要思索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可重复、经济实惠和纵向的危重症患者免疫抑制程度和性质的评估?如何更准确地了解免疫功能低下患者ICU获得性感染的流行病学结果……”谢菲教授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侧重于免疫抑制人群的微生物诊断以及床旁免疫功能评估的研究和工具出现,造福临床患者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