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师节·南京健康专列发车】六朝古都驶来一辆爱与信任的健康专列
在第七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由《医师报》社联合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开展的“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关爱生命'救’在身边”全国地铁巡展主题公益活动启动。
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长沙、厦门……7大城市,9条线路,11趟专列,搭载1619张公益巡展海报,8月19日,“健康专列”正式发车!
1619张海报包含 14 位“两院”院士、125 位院管专家、230 位学科带头人,5200余人次的海报以医者的专业形象为健康代言,传播急救等科普知识、防治理念,呼吁社会关注健康;展示医者精神,彰显医务工作者护佑人民健康的职责使命,架起沟通医患的桥梁。
南京地铁1号线地铁专列,刊出人物海报57张,宣传海报200余张海报,其中院士14位、院长25位,360位医学大咖,踏上了为期一个月的旅程。此次巡展活动是医学与人文的碰撞,列车穿越时间与历史,与南京灿烂的文化相遇,与“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的医师节口号契合,每一张海报都是实力的象征,每一项成就都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助力。
“健康专列”整齐发车!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关爱生命‘救’在身边”
全国地铁联动主题公益巡展活动(2024)座谈会召开
南京专列海报故事
每张海报,都有医患故事;每张海报,都见证着爱与责任;每张海报,都讲述着创新与传奇。8月19日,南京地铁1号线“健康专列”踏上征程,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破圈之旅。
在“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关爱生命‘救’在身边”全国地铁联动主题公益巡展活动(2024)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院士,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徐运教授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及疼痛医学部主任杨建军教授分享了他们的海报故事。
滕皋军院士:他们的标签是持续创新的介入医师
“医生绝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要通过研究解决临床上棘手的问题,只有面对临床需求,才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滕皋军院士强调。介入放射学自八十年代才引进我国,他就是在那个年代跨入这门学科,无意中成为“中国介入放射学的开拓者之一”。
在介入放射学这门新学科中,无疑有更多的创新机会。滕皋军没有辜负时代给予的机遇。在近四十年的工作中,其率领团队有无数的国内第一和世界首创的介入技术,解决了许多的临床棘手问题,拯救了无数的病人;并参与介入器械的研发创新,推进了中国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早在九十年代初,他通过发明椎间盘髓核摘除器械和新的手术范式,开启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的先河;随后国内率先开展经皮椎体成形术,至今还是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标准治疗方法。食管癌、胆管癌、肝癌均为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且我国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占全球的50%左右,更严重的是我国的患者初诊时多半已处于中晚期,缺乏根治性治疗手段。自2003年以来,滕院士团队与国内企业合作,巧妙地将介入支架技术与近距离125I内放疗技术结合在一起发明了系列的产品和技术,经过二十多年持续的研究和不断的创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晚期食管癌、胆道、气道恶性肿瘤、肝癌门静脉癌栓所导致的恶性梗阻这一世界级的难题,改善了数万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被国内外多个权威指南采纳推荐。
最近十多年来,该团队涉入自主神经调控与重大慢病这一极具前瞻性和挑战性的领域,通过发明多电机经血管腔内去交感神经设备与技术,针对顽固性高血压、顽固性癌性疼痛、II型糖尿病、脂肪肝等多种疾病,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疗效。人工智能与介入机器人则是该团队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他们率先研制成功多模导航、人机交互的专用于放射粒子植入和肿瘤消融的介入机器人系统,引领国际前沿。
该团队的创新成果还在更新升级,国际首个铱-90碳微球治疗肝癌,介入联合靶向免疫治疗肝癌,……正如滕院士所言,临床创新源于病人所需,也正是对患者责任和担当,对介入放射学事业的热爱,创新才不会枯竭。
徐运:重塑百年名院神经内科的荣光
留学归来的徐运,揣着“当个好医生”的梦想边收获边前进,可走着走着,渐渐发现团队的制度、氛围、文化都在阻碍梦想。
她所处的南京鼓楼医院是中国最早西医院之一,各项工作都走在行业前列。她特别自豪于医院拥有百年历史的厚重积淀,可不满于周围同事倚仗“百年医院”光环而故步自封。
她建章立制,松散且低效的团队凝聚成一股绳;她培养人才,让团队的整体硬实力得以提升;她开拓科研,科学研究成为推动临床发展的先导力量。将近20年时间里,徐运持续不断地把新思想、新想法分享给同伴。渐渐地,围墙逐渐被打破,科室内充满一股子冲劲、闯劲、拼劲、韧劲。团队成员最直观的感受是,以往每逢院内需要神经内科会诊,其他科室往往不找“内人”,而是去其他医院“摇人”。而几年以后,医院各个层面、各个科室的会诊都少不了他们身影,甚至许多医院要跑到他们这里“摇人”。
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曾有一例严重头痛患者,辗转于多家医院求医无果,生活被头痛折磨地失去了颜色。抱着最后的希望,她来到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
徐运团队的一位年轻医生迅速明确诊断:低颅压头痛。这是由于颅内压力降低后,脑脊液的“液垫”作用减弱,脑组织下沉移位,使颅底的痛觉敏感结构和硬脑膜、动脉、静脉、神经等受牵拉所致的头痛。如果没有接受过严格的临床逻辑思维的训练,临床上极容易误诊漏诊。
而在鼓楼医院的神经内科,即使是年轻的医生,也会很容易地快速诊断各种疑难疾病。参与会诊的团队成员表示,正是编写医学书籍、长期的培训,让我们对这类疾病有了更深入了解,从而能够进行更精准诊断和及时地精准治疗。
一个人只能做加法,一群人则能做乘法。对于神经内科团队来说,这是他们脚踏实地书写的一篇“逆袭”爽文:从38张床位发展到三个院区161张;先后评为南京市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脑血管病诊疗中心、江苏省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省神经病学重点学科、省神经内科质控中心、省脑卒中质控中心等;承担多项国家级临床和基础研究项目;发展11个亚专科,培养了优秀的亚专科学科带头人;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和精准化抗栓、认知相关疾病早期诊断等在全国享有盛誉。
但凡业内用来衡量科室实力的指标,如复旦排行榜、中国医科院科技量值学科排名等,他们均年年攀升。
杨建军:为推动麻醉强国建设而努力奋斗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目前拥有5个院区,13个院中院,120个临床医技科室,301个病区,超1万张病床,被称为“亚洲最大医院”,去年医院门诊量高达938万余人次。
目前五个院区实行同质化管理,麻醉与围手术期及疼痛医学部主要工作涉及临床麻醉、麻醉ICU、疼痛治疗以及舒适化诊疗,工作范围延伸至医院的方方面面。
2023年,我们在高质量完成41万例手术麻醉的同时,没有一例麻醉相关的死亡发生,麻醉相关的安全性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俞卫锋主任委员以及王天龙候任主任委员提出,一起努力,从麻醉大国走向麻醉强国。我也希望郑大一附院的麻醉在做大的同时,还要做强,与行业一起推动中国向麻醉强国迈进。
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希望在继续保持临床优势,为患者提供高质量与更安全麻醉的基础上,能在教学和科研上做更多的工作。“性命相托,健康所系”,未来让我们一起携手走向麻醉强国。
扫码观看直播回放
活动背景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关爱生命‘救’在身边”——全国地铁联动主题公益巡展活动(2024)已经连续举办四届,旨在通过地铁这一日常交通工具,向公众普及健康知识,传递正确的健康观念,并展现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精神与大爱情怀。“健康专列”将搭载着1619张海报包含 14位“两院”院士、125位院管专家、230位学科带头人。5200余人次的海报,以医者的专业形象为健康代言,传播急救等科普知识、防治理念,呼吁社会关注健康,展示医者精神,彰显医务工作者护佑人民健康的职责使命,架起沟通医患的桥梁。
多城地铁健康专列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巡展,与此同时,宣传视频同步在北京地铁1、2、5、6、10号线的700 台地铁大屏,进行为期 20 天、每天多次的同步轮播。预计超过2亿乘客将与此次公益海报偶遇相约。
本次活动报道的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工人日报、新京报、北京晚报、澎湃新闻、网易健康等媒体同仁。本次会议将在医师报直播中心·医TV直播,微博卫生健康、医师报视频号矩阵、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新浪新闻客户端、百度健康、白大褂、爱奇艺、支付宝、虎牙直播、搜狐视频同步直播,共收获127万人次在线观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