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论“镜”,带你领略呼吸介入的“十八般武义”丨第19届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学术会议呼吸介入版块
近年来呼吸内镜介入技术发展迅速,临床应用越来越普及,成为呼吸领域发展最快的亚专科之一,各类技术层出不穷,大大提高了呼吸疾病的诊疗水平。为了促进呼吸内镜介入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满足呼吸专业同道学习提高的需要,第19届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学术会议,为期3天的呼吸介入版块如期召开。
此次会议采取理论授课、示教及workshop相结合的模式, 力求兼顾“临床实用性”以及“理论知识独特新颖”,满足与会人员多样化需求。
“手把手”教学中,学员认真聆听授课老师讲课内容,融会贯通,积极动手实操。学术报告的会场上座无虚席,他们热烈交流,共同探讨介入呼吸病学的独特魅力与广阔前景。
“恶性气道肿瘤是呼吸介入的重要战场之一。”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长镐教授指出,通过介入治疗,能及时有效地缓解症状,为进一步的治疗赢得时间。“在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我团队进一步开展探索,将呼吸介入技术与化学药物局部注射相结合。” 钟长镐教授表示,经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对甲苯磺酰胺注射液(PTS)脱颖而出,并通过III期临床研究,相比无水乙醇和卡铂而言,对肿瘤的坏死作用更强,对正常组织的影响更小,安全性良好,并且对多种实体瘤均有效。
随后,钟长镐教授结合病例详细讲解了PTS在临床应用的方式与技巧,并展示了经治疗后的成果,他表示,周围型肺癌PTS的局部治疗仍在探索中,如何实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并于全身治疗协同,仍需进一步验证。
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黄海东教授指出,相比于恶性气道闭塞而言,良性气道闭塞患者的生存时间更长,处理的难度也更高,分为气管闭塞、主支气管闭塞和段支气管闭塞三大类。气道闭塞会导致肺功能丧失、肺脓肿、脓胸、感染复发等多种并发症。因此,呼吸学科医生应掌握气道闭塞与再通的相关技术。
“支气管镜下再通治疗难度大、风险大,现代影像介导技术有助于再通的安全展开。”黄海东教授指出,呼吸学科医生应该熟练掌握各种影像介导技术,术前全面规划,确保再通成功并减少并发症。此外,医生应注意,闭塞段远端支气管结构存在时开展影像介导内镜再通技术的前提条件,不具备该条件的患者可在有经验的内镜团队中实现再通。
北京应急总医院张楠教授从临床病例出发,分析了三例支气管胸膜瘘患者,她介绍,肺切除、肺部感染、恶性肿瘤、创伤是导致支气管胸膜瘘的原因,她指出,气管、支气管瘘是一种处理起来相对比较棘手的临床病症,因此对于手术操作所导致的这部分患者,手术团队应该加强手术和操作之前的风险评估,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手术规划,术中要认真对待每一步的手术操作,真正做到预防为主,尽可能减少瘘的发生至关重要。
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王韧韬教授表示,面对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治疗已经进入瓶颈期,很难通过药物治疗去改善晚期慢阻肺患者的症状。随着技术的更新,介入在治疗晚期慢阻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王韧韬教授指出,应该重视患者的筛选,不同临床表型患者可选择不同的介入技术。同时,还应关注患者的基础状况,重视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介入治疗慢阻肺的相关技术,进入临床时间还较短,未来需要更多的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来进一步证实介入技术在慢阻肺治疗中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我们是慢阻肺的大国,理应为慢阻肺患者多做一些贡献。”王韧韬教授说。
“支气管镜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仍面临着视野模糊、细节不清、活检风险高、出血干扰等问题。”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孟激光教授表示,针对以上痛点问题,亟待新光学技术的解决。孟激光教授表示,新的光学技术可减少操作时间,并且当内窥镜不再向前推进时,可帮助提升远处亮度,看的更远,支气管镜的新光学功能,有助于区分气道黏膜细微结构,减少出血干扰,提升内镜诊治效率及安全性。“新的光学功能必将带来新的临床获益,未来应进一步探索。”
授课专家
模型培训集锦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